1978年,知青王鲁明收到了女学生的情书,他面红耳赤的将纸条撕了,当做没看见。不

熹然说历史 2025-05-28 15:34:18

1978年,知青王鲁明收到了女学生的情书,他面红耳赤的将纸条撕了,当做没看见。不料,没过几天,女孩又写了一封更加露骨的情书, 王鲁明一狠心,将她叫来办公室,只问了一个问题 197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云南某中学的办公室里静得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王鲁明握着手中的作业本,眉头紧锁,桌上还散落着几张批改到一半的试卷。就在刚才,他从李丽的作业本里发现了那张让他脸红脖子粗的纸条——"老师,我爱你,长大后我要嫁给你!"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上一次收到类似的纸条时,王鲽明慌得手都在发抖,赶紧将纸条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心想着这大概是学生一时的胡闹,过几天就会忘记。可现在看来,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王鲁明放下手中的笔,不由得回想起十年前的那个春天。1968年,正是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全国有近千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和边疆。那时的他还是个热血沸腾的北京青年,和同窗好友一起报名来到了云南橄榄坝农场。 初到橄榄坝农场,现实给了这些城里孩子当头一棒。所谓的宿舍,其实就是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屋顶经常漏雨,一到雨季,屋里屋外一样湿。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农活,插秧、割稻、挑粪,这些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知青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重体力活。 王鲁明却不一样。他觉得既然来了,就要好好接受锻炼。农活再累,他也咬牙坚持。闲暇时间,他发挥自己的文化特长,主动承担起办黑板报的任务。 这一干就是十年。到了1978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不少知青都在想方设法回城。 就在这时,当地的一所中学找上门来。校长和农场领导一起来到王鲁明的宿舍,开门见山地说:"小王同志,我们学校实在是缺老师,你看你文化水平高,又有责任心,能不能过来帮帮忙?" 王鲽明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回城的渴望,一边是当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那个年代,这里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读写都成问题。想到那些在田间地头干活的孩子们,想到他们因为没有文化而注定要重复父辈的贫困生活,王鲁明最终点了点头:"行,我去试试。" 王鲁明看着眼前这个低着头绞着手指的女学生,心里五味杂陈。李丽今年刚满十六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可她写的第二张纸条比第一张更加大胆露骨,这让他意识到不能再装作没看见了。 其实,李丽这个学生王鲁明早就注意到了。她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上课不是东张西望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每次考试,她的成绩总是班里倒数几名。刚开始,王鲁明以为她是不爱学习的那种孩子,后来了解情况才知道,这丫头家里条件实在太差了。 看着李丽越来越差的成绩,王鲁明心里着急。他知道,对于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读书可能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他开始特别关照李丽,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她买了新的练习本和铅笔,课后还专门给她补课,一遍遍地讲解那些她听不懂的知识点。 慢慢地,李丽的学习态度开始转变。她上课不再睡觉了,作业也开始认真完成。看到她的进步,王鲁明在课堂上专门表扬了她。 可王鲁明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竟然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女孩产生了误解。第一张纸条出现后,他选择了回避,希望这只是孩子一时的糊涂。可第二张纸条的内容更加直白,甚至提到了"等我长大了就嫁给你"这样的话,这让王鲁明彻底坐不住了。 趁着体育课的时间,王鲁明把李丽叫到了办公室。看着这个低着头不敢说话的女孩,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刚到农场时的情景。那时候也有不少知青因为一时冲动做了错误的选择,有的和当地人匆忙结婚,有的因为感情问题闹得鸡飞狗跳,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王鲁明深吸了一口气,决定开门见山:"为什么写纸条?" 李丽的脸更红了,手指绞得更紧,半天不敢抬头。 王鲁明没有等她回答,而是语重心长地说:"我对你好,是因为我是你的老师,我希望你努力学习。你家条件不好,却坚持让你来上学,难道不是想让你考出去改变命运吗?" 说到这里,王鲁明停顿了一下,然后问出了那个改变李丽一生的问题:"你知道有多少女孩子想上学却上不了吗?"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李丽猛然抬起了头。是啊,她想起了村里的那些同龄女孩,有的因为家里供不起学费早早辍学在家,有的十四五岁就被父母许配给别人。而她,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课,能够有老师专门给她补习,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老师,我能行吗?我基础差。"李丽终于开口了,声音小得像蚊子叫。 王鲁明看着她,坚定地说:"怎么不行?这段时间,你的成绩不是提升很快吗?只要一直努力就会有结果。" 在1978年,全国刚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氛围。 从那天起,李丽像变了个人似的。她把所有对老师朦胧的情愫都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白天认真听课,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刷题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李丽如愿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0 阅读:45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