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12岁被封为晋王,担任并州总管(大军区司令员),抵御突厥。 19岁时担任

一抹烟尘说 2024-11-25 20:17:21

隋炀帝12岁被封为晋王,担任并州总管(大军区司令员),抵御突厥。 19岁时担任三军统帅,指挥50万军队南下,一举平定南陈。 20岁,指挥20万大军征战突厥,大胜。 21岁担任杨州总管,坐镇扬州十年,让江南成为富庶之地,百姓安居乐业。 36岁当皇帝,国号大业,立下大志,要做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 他的弟弟杨谅起兵30万造反,他用两个月时间平定叛乱。第三个月就征集二百万民夫修建宏伟的洛阳城,十一个月完工,迁入几万富豪,让周边农民农转非,让洛阳成为百万人口大都市。 同时征集一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 当皇帝第二年(37岁),隋炀帝携夫人萧后及百官士兵十多万人,舟五千艘,前后连接两百里,南下巡幸江都。他下诏免江都百姓五年赋税,免江都周围百姓三年赋税。重用江南本地官员。江南官员百姓感恩戴德,彻底融入隋朝。 当皇帝第三年(38岁),带上50万大军出巡塞北(今蒙古草原),突厥启民可汗带上草原牧民,拜伏于道,恭恭敬敬迎接。 他在蒙古草原转了一圈,吓得启民可汗要求改穿华夏衣冠。 在北巡期间,隋炀帝还下诏征集百万民夫修建榆林以东的长城。 当皇帝第四年(39岁)征集百万民工开挖洛阳到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为下一步征高丽作准备。 当皇帝第五年(40岁),他带领十万军队,攻打吐谷浑盘踞的青海。将吐谷浑部彻底消灭,在青海设了四个郡,将青海纳入隋朝版图。 他马不停蹄,翻越祁连山。在穿越大斗拔谷时,山谷道路崎岖狭隘,有的地方只容一人通过。他和士兵在山谷中住了一晚,山谷中夜风寒冷彻骨,很多士兵都被冻死了。连他的亲姐姐杨丽华也被冻坏了,抬下山后不治身亡。 隋炀帝翻越祁连山,来到河西走廊的张掖。在这里,他召集了西城二十七个国家的首脑和使者及商人,举行一场大型的联欢晚会。向西域各国宣示国威,展示大隋的富庶。 他在西域巡行两个多月,足迹最远到达玉门关。 此行,将如今新疆东部地区纳入大隋版图,新疆西部地区的国家也表示臣服。 他把大汉以后脱离中原王朝三百多年的西域,重新置于隋朝的控制下。 隋炀帝是踏上西域的第一个中国皇帝,也是唯一一个皇帝。 当皇帝的第8年,隋炀帝43岁,(公元612年)他调集113万大军,发动了收复高丽的战争。 高丽原来叫高勾丽,是商朝人箕子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政权。汉武帝时在这里设置四个郡,在南北朝改名高丽。也就是说高丽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领地。 隋炀帝要建立超越汉武帝的功绩,他决心将高丽收复,不能让它成为番外蛮夷之地。 一百多万大军集头并进,隋炀帝是要威慑高丽投降。根本没有立足于打,下面的将领没有自主权,结果被高丽人钻了漏洞。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当皇帝第九年,隋炀帝44岁,他又征集百万大军,征讨高丽。这次打得顺风顺水,正要发起总攻一举平定高丽之际。 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反了。 后院起火,隋炀帝不得不撤兵平叛。 当皇帝第十年,45岁时,隋炀帝又组织大军发动第三次征讨高丽。 高丽地小国贫,经不起折腾,投降了。隋炀帝接受了高丽的降书,班师回朝。 谁知第二年下诏让高丽王来朝拜时,高丽王却拒绝了。 隋炀帝大怒,要发动第四次征高丽,国家要统一,这是隋炀帝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但这次没有人支持他,就连心腹大臣都劝他歇一歇。 隋炀帝一意孤行,在当皇帝的第十一年46岁时,他率十万军再度北巡塞北,想说服突厥出兵帮助攻打高丽。 忠诚隋朝的启民可汉已死了,他的儿子继承汗位,是个有野心的年轻人。他带领大军突然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 还好救兵及时赶到,隋炀帝突破重围,逃出生天。 当皇帝第十二年,已满47岁的隋文帝第三次巡幸江都。 他太累了,心累,人也累。史书记载他经常半夜梦中惊醒,得了严重的失眠症。晚上睡不着觉,在宫中像一个小孩一样追逐萤火虫玩。 他对夫人萧后说,我这大好头颈不知会让谁斫去。 萧后大惊。 隋炀帝用哲学家的语气说:人世间的贵贱苦乐都是轮着来的,就算失去了,又有什么值得悲伤难过的。 他累了,他的百姓更累,跟随他的骁果营,长年东征西战,也想念关中故乡的亲人了。 当皇帝第十四年时,他的亲信卫兵将他控制,要将他杀了。 他淡然地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刅!取鸩酒来! 携带毒酒的宫女早已四散奔逃,无奈之下,隋炀帝从身上解下丝巾,让卫兵将他勒死。时年50岁。 隋炀帝一生都在征战和巡视国家的路上奔跑,呆在宫中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四年。 他有四子二女,其中三子一女是与原配妻子萧后所生。 唐朝人一边享受他的红利,一边骂他荒淫无道。 如果没有他修的大运河,唐朝会提前一百年灭亡。他存在洛阳粮仓的储备粮可供唐朝人吃六十年。 他在他老爹两科考试取士基础上,增加了十科考试取士,让寒微士子有机会进入国家管理层。 享受他福利的后世读书人,一千三百多年来还骂他是暴君,这上哪里说理去。

0 阅读:45
一抹烟尘说

一抹烟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