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亲历者讲述真实的晚清民国史

迈凌聊文学 2025-02-07 15:47:38
我的私人书单 历史除了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与结论外,还有亲历者记忆中鲜活的血肉与情感。 这本《遥望与亲历》正如副标题所展示的,记录的是一个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国,时间从1887到1950年,跨越半个多世纪。 这个家族的成员盈亨利参与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推动医疗事业发展;伊萨贝尔担任末代皇后婉容英文教师,见证清皇室变迁 ;梅迩在二战时任美国驻华武官,亲历中外历史交汇点;茹丝代表国际卫生组织深入西北腹地,促进地方医疗进步。 作者通过研究他们留下的大量书信、日记、回忆录及照片,展现一个西方家庭在华的经历,涉及医疗、教育、外交及援助等诸多方面。书中既有以学者的严谨梳理历史脉络,又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个人记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记忆相互映照,让我们不仅能看到在华传教士家庭与近代中外历史、时代命运之间交织纠葛背后的宏大历史,更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亲历者的记忆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些情感记忆虽然可能与历史事实存在偏差,但是个人直观的记录和历史细节也许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比如,关于满清格格的形象,在伊萨贝尔的回忆录中,“她们风度翩翩,却又充满乐趣,自然不压抑,因为满族女孩与男孩一样享有教育和继承的特权,不被约束在闺中。” 因为担任末代皇后婉容的英语教习,伊萨贝尔还亲历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在她的回忆录中,我们得以窥见帝制黄昏时期举行的盛大的皇室婚礼…… 1922年底的溥仪大婚。在诸多关于溥仪婚礼的记录中,既有来自如溥仪、溥杰等当事人的记录,也有来自旁观者如民国媒体的记载。前者的记载多流露出对于清室的留恋,而后者则多是批评溥仪小朝廷的行为。因此这些复杂的情感往往会影响这些记录下来的材料,甚至会出现有意为之的修改或无意之间因自身情感而在记述上出现的偏差。 而伊萨贝尔等人从“旁观者”“女性”“外国人”的“他者”视角留存的记录资料就更为客观一些,也更显得独特且珍贵。她们都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夸赞这场婚礼的礼仪过程和服饰等细节,认为“这宏大的册封仪式充满了东方魅力。” 50张原版历史照片,大量回忆录、日记和通信,让阅读更有历史现场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所构成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更为鲜活的。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