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秋,广州珠江白鹅潭水面上,37艘朱漆画舫首尾相连,形成长达200米的浮

历史小破 2025-03-09 09:49:12

1929年秋,广州珠江白鹅潭水面上,37艘朱漆画舫首尾相连,形成长达200米的浮动街区。鎏金匾额"倚红偎翠"在夕阳下泛着暧昧的光,彩色玻璃透出留声机里的《夜上海》旋律。每当暮色降临,载客小艇便穿梭于舫群之间,艇头悬挂的煤油灯在水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这帧由英国太古洋行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定格了民国广州最具争议的风月场域。 珠江花舫业的繁荣与广州"一口通商"历史密切相关。据《广州年鉴》记载,1929年广州港外贸额达1.2亿美元,侨汇收入占全省财政的34%。花舫街日均接待客商800余人,其中60%为外国船员与买办阶层。现存粤海关档案显示,花舫营业税占全市娱乐税的41%,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在1928年备忘录中写道:"花舫区是维持租界秩序的缓冲区。"法国传教士创办的《广州新报》则将其描述为"东方威尼斯"。这些画舫实则是殖民势力与地方军阀的利益交汇点——陈济棠主粤时期,花舫街每月向军部缴纳"治安费"2000银元,换取军事庇护。 花舫实行严格的"船籍管理制度",每名从业者需持加盖英法租界印章的"营业许可证"。现存广州市公安局档案显示,1929年查处的"非法接客"案件中,73%涉及未登记的本地艇妹。现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广州娼|妓调查》记载,当时花舫妓|女日均收入达5银元(相当于教师月薪的1/3),她们用胭脂钱购买的《妇女杂志》,在舱内形成独特的文化抵抗空间。

0 阅读:15
历史小破

历史小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