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周总理担心勃列日涅夫用核武器,毛主席笑问:你有没有读过明史? 1955年,毛泽东在会议中明确表示:中国若没有原子弹,国际社会就会轻视中国。 他提出,中国不应主动挑起战争,而是要防御任何可能的侵略。 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做出了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 中国不仅依赖自我研发,也希望能够借助苏联的技术支持。 1958年,苏联对中国的帮助使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在这一年建成,同时,国防科技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 然而,1959年,苏联撤回专家,切断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发的援助。 毛泽东做出决策,即使外援撤回,也不能放弃核武器研发。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将原子弹工程命名为“596工程”,并确定了8年内完成研发的目标。 1962年,中央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由周恩来亲自主持。 这个专门委员会不仅要协调全国科研力量,还要确保各个领域的物资和技术供应。 人力、物力大规模投入,中国的核武器研发进展迅速。 各类重大技术难题陆续攻克,甚至解决了2万余项相关的特殊材料和部件的生产任务。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大西北的核试验场成功爆炸。 1969年,中苏关的破裂,苏联在边境调兵遣将,而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也没有放缓。 勃列日涅夫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后公开表示,苏联可能对中国的主要城市使用核武器。 此消息迅速传到中南海,周总理深感忧虑。 周总理将此事报告毛主席,毛主席则自信回应,称不惧核威胁,并引用历史策略来安抚周总理。 他提出的应对措施是“挖深洞、多囤粮、不称霸”,此举也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1969年,中国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高爆核试验。 尽管美苏两国早早察觉到了中国核试验的迹象,但中国并未立即公开声明。 与此同时,中国内外局势的平静。 10月,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向广场。 毛泽东在庄严的《东方红》乐曲声中,步入天安门城楼,检阅阅兵队伍。 我国的军事发展迈向了氢弹。 氢弹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中国从1960年起加大了对热核材料和热核反应机理的研究。 1965年,氢弹的研发被列为优先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氢弹研制工作逐步进入正轨。 1967年,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 尽管中国成功地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但西方国家认为,中国虽然拥有核弹,但没有足够的导弹配套。 核武器的实战价值主要依赖于导弹的运载能力,只有能够配备导弹,核武器才具有真正的战略威慑力。 对此,中国积极开展导弹研究工作。 1957年,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归国后,提出了建立导弹科研机构的建议。 随后,中央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专责指导导弹科研、设计和生产工作。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 此后,导弹研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核导弹的技术研究。 1965年,中国成功试验了导弹核武器的结合技术。 随后,中国成功开展了核导弹的试验。 1966年,巴丹吉林沙漠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阵耀眼的光芒,伴随而来的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 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枚地地导弹成功发射,核弹头准确地击中了新疆的罗布泊。 此次成功的“两弹结合”试验,宣告了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1960年当时,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也应该搞人造卫星。 此后,聂荣臻率领的科研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中国卫星的研制工作,钱学森担任了卫星及运载火箭研究的核心人物。 尽管技术条件艰苦,整个团队没有气馁。 经过几年的努力,1964年中国成功试射了中程运载火箭。 毛泽东始终亲自关注这一项目的进展,甚至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时,亲自检视探空火箭的成果,并鼓励科研人员不断努力。 最终,1965年初,中央批准了“651”工程,启动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 到了1970年,“东方红1号”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准备就绪。 此时,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全力以赴。 4月,卫星和火箭完成最后的总装,随即运送至发射场。 在毛泽东的亲自批准下,“长征1号”运载火箭点燃并顺利将卫星送入了太空。 当时,广播中播放着《东方红》的旋律。 中国从此跻身航天大国行列。 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相比,中国在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发射的速度上大幅超越。 邓小平曾指出,若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恐怕无法如此显赫。 参考文献:[1]王彩玲,张智栋.基于深度学习的核武器数量预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4(6):9-14
1969年,周总理担心勃列日涅夫用核武器,毛主席笑问:你有没有读过明史? 1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09 22:36: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