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临终前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床边上的儿子唐高宗,提了一个要求:“我想从

品古观今吖 2025-04-03 10:44:31

贞观二十三年,临终前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床边上的儿子唐高宗,提了一个要求:“我想从你这取走一件物品,你必须答应我,毕竟你是孝子啊。” 唐高宗把身体往前凑一凑,只听到:“我想要的是--《兰亭序》,可放在我身边,陪我一同享乐去。”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 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与友人们相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挥挥洒洒写下当日之盛况,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既有文学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酷爱书画的皇帝,尤其对王羲之情有独钟。 还没登基时,就四处搜罗他的作品,即位后更是“利用职务之便”,网罗王羲之的遗作。 但凡得到王羲之的真迹,李世民都会如饥似渴地观赏,有时兴起也会拿来笔墨临摹一番。 他担心这些宝贝会不翼而飞,所以从不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把它们放在自己的房间。 李世民晚年,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已经被其收集大半,可没能得到《兰亭序》始终是太宗皇帝的遗憾。 东晋到初唐已有数百年,这是战火纷繁,动荡不安的百余年,《兰亭序》早已下落不明。 不甘心的他,四处派人找寻《兰亭序》的下落,甚至贴出皇榜,谁交出此书赏赐万金。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世民打探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原来,王羲之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把它当成了传家宝。 王羲之去世后,《兰亭序》代代相传,传到了王羲之第7代孙子智永和尚的手里。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裔,早年间出家于绍兴永欣寺。 毕竟是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在书法方面还是颇有天赋的。 小时候,他就经常描摹王羲之的作品,尽管旁人都说惟妙惟肖,可智永始终不满意。 于是,他先学王羲之临池练书,后来又把自己关在永欣寺书阁里整整30年,这才成了力透纸背,宛转千回,藏头护尾的草书大家。 智永无儿无女,他去世后就把《兰亭序》送给了辨才和尚。 辨才对《兰亭序》视若珍宝,他在自己卧室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洞,把这副无价之宝小心翼翼地放入其中。 李世民听说后,派人带着重金前去拜访辨才,希望他能交出《兰亭序》。 但《兰亭序》是智永交给自己的遗物,也是王羲之家的传家宝。 辨才又怎么能轻易辜负这份信任,所以他直言不讳地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 李世民以为是自己的诚意不够,他又让人去了趟永欣寺。 这次使者不光带来了赏银,还带来了皇帝的口谕。 李世民承诺,只要辨才交出《兰亭序》就给他加官进爵,让其衣食无忧。 如果辨才能被名利所打动,想必就不会出家了,智永更不会放心地将《兰亭序》给他。 当辨才谢绝的消息传回京城,李世民火冒三丈。 可他贵为天子,又不好让人明抢。 《兰亭序》似乎已经成了李世民的执念,他为此茶饭不思,一夜间憔悴了许多。 既然不能来硬的,那就智取。 李世民找到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看见君上如此受煎熬,萧翼心疼不已,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肯定能搞到《兰亭序》。 萧翼给辩才和尚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无间道》,他假扮成书生的模样,找机会在永欣寺借宿。 其间,他经常有意无意地与辨才接触,以获取其信任,并告诉辨才自己也是书法爱好者。 不仅如此,萧翼还拿出了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得意洋洋地在辨才面前炫耀。 辨才看后,不屑一顾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使出激将法,称自己根本不信,辨才区区一个僧人能有如此宝物,又让辨才自己说说,他有的是那幅作品。 见辨才迟迟不肯开口,萧翼又用言语刺激。 辨才说:“我有《兰亭序》的真迹。” 听到这里萧翼心中止不住的欢喜,可又要装作将信将疑的样子。 看着萧翼的狐疑,辨才一时兴起从房梁上取出了《兰亭序》。 萧翼接过一看,果然是真品,迅速纳入袖中,又掏出了李世民的圣旨。 辨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可碍于皇家威严,他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不久后,辨才就在忧愤中离世。 萧翼把《兰亭序》带回了长安,李世民高兴地手舞足蹈,就连睡觉都要把《兰亭序》放在枕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李世民临终前要叮嘱李治,把《兰亭序》烧给自己。 “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兰亭序》的下落至今扑朔迷离,但它被带进了李世民的坟墓或被李治烧给了父亲,这种可能性很大。 因为如今传世的《兰亭序》,皆为后世临摹,并无王羲之真迹。 不过,就算是赝品也总能在拍卖会上拍出不菲的价格。 如果《兰亭序》能流传下来,定当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