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权力洗牌局:从朝堂空壳到军阀上位,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在东汉末年那个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4 17:04:23

东汉末年权力洗牌局:从朝堂空壳到军阀上位,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局势如麻的时代,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看看当时的权力是如何被肆意摆弄的。 先来说说东汉的“三公”。这“三公”啊,原本是朝廷里响当当的人物,包括太尉、司徒、司空,可到了东汉这会儿,早就被架空了。就算没被架空,“三公”之首的太尉刘虞还远在幽州呢,根本指望不上他来主持大局;司徒丁宫被罢免后,一直没人补上这个空缺;京城里剩下的唯一一位“三公”——司空刘弘,也被董卓指使下面的人,找了个长时间下雨的荒唐理由给罢免了,董卓自己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 这么一来,在显阳苑会议的时候,太傅兼录尚书事的袁隗成了实际上唯一的执政者。别看董卓也位列三公,当了个司空,但那就是个空名头,他真正攥在手里的,是一直不肯卸任的前将军名号,还有身后那帮能打仗的兵马部曲。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威胁要把刘氏皇族斩尽杀绝,说不定只是吓唬人,但他要是想杀光袁氏家族的人,那可是完全做得出来的。大不了他就抛开袁隗这块“招牌”,自己直接登顶,成为朝廷说一不二的第一人。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董卓还真有这个胆子。袁隗作为曾经对董卓有过恩情的“故主”,心里跟明镜似的,可他又能怎么办呢?根本避无可避,只能低下头妥协。 不过,低头的可不止袁隗一个。董卓把废帝的决议送到袁隗面前,这就意味着,显阳苑会议上,除了当场离席的袁绍,其他人都签字认可了这件事。大家肯定好奇,这些参会的都是谁呢? 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份名单,但咱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里找到答案。从董卓强迫袁绍表态,还有事后给众人的封赏情况来看,参会的大概率是之前和袁绍一起诛杀宦官的何进、何苗的旧部。像何进、何苗死后,他们手下的那些部曲没了主心骨,就主动投靠了董卓。这么一来,史书中提到的何进部将吴匡、张璋肯定在参会人员里;还有执金吾丁原的部曲司马吕布,他杀了丁原后投奔董卓,自然也在其中;董卓的弟弟董旻,之前是奉车都尉,还和何进部曲一起杀了何苗,作为董卓的亲族,肯定是坚定地站在董卓这边。 这些人可不得了,他们代表了洛阳城附近的大部分兵权。再加上袁绍带的那一百多家兵、王匡招募来的五百徐州强弩手,还有鲍信招募的一千多泰山兵,基本上朝廷正规军之外的私人武装力量都齐了。可以说,参加这个废帝会议,并且认可废帝这件事,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向董卓表忠心的最好“投名状”。而袁绍、王匡、鲍信这三个人不愿意参与,会后就都离开了洛阳,这也从侧面证明,留下的那些将领都认可废帝,还因此得到了董卓的封赏。 这里面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其中一个就是虎贲中郎将袁术。宫变发生后,袁术和何进部将吴匡一起攻打宫门,还放火烧了南宫的青琐门,之后就没了他的消息。后来,吴匡在朱雀阙下和董旻合作,去攻打和袁绍屯兵在一起的车骑将军何苗。而袁绍则和泰山人王匡一起攻入北宫,杀了汉少帝信任的中常侍高望等两人。从这里面我们似乎能看出一些“小圈子”的端倪:袁术作为虎贲中郎将,负责掌管宫、殿大门,和吴匡、张璋这些何进部曲关系很好;袁绍身为司隶校尉,和何氏外戚里仅存的车骑将军何苗合作。没想到,董旻这个奉车都尉介入了这场乱局。董旻这个官职就是个跟着皇帝出行的虚衔,本身没什么兵权,他带的兵马应该是看到城里起火,董卓派来的一部分军队。这时候,统领虎贲郎的袁术没有和袁绍一起行动,很有可能是倒向了董卓。 这个推测可不是空穴来风,从《三国志》里就能找到证据。《三国志》袁术本传记载:“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董卓迎少帝还宫是八月廿八日,显阳苑初议废帝是八月卅日,崇德殿大会群臣集议废帝为九月初一,则“将”废帝的时间,只能在八月廿八日至卅日这三天之间。 要知道,袁隗任太傅之前,职务就是后将军。而且,董卓日后晋位太尉、相国、太师,他的亲弟弟董旻也只不过是个左将军,可他进京仅三天,就给了袁术这么高的职位,足见董卓对袁术倒向自己的重视和拉拢。袁术作为袁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的倒戈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的复杂和残酷。袁氏家族内部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出现了分裂,袁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权力,不惜与董卓合作,这也为后来袁氏家族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人物就是吕布。他原本是执金吾丁原的部曲司马,却为了利益背叛旧主,杀死丁原后转投董卓。吕布的反复无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这一行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董卓得到吕布这样的猛将,如虎添翼,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洛阳的势力。而吕布为了向董卓表忠心,也积极参与到各种权力斗争中,成为了董卓手中的一把利刃。 在这场废帝的权力游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