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紫禁城竟将三千副清代御林军甲胄作为职工福利发放,每套仅以五角钱的价格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04 07:16:31

1973年,紫禁城竟将三千副清代御林军甲胄作为职工福利发放,每套仅以五角钱的价格出售。更令人诧异的是,官方还特意规定:每位领取铠甲的职工必须将其拆解,取出内衬的丝绵——这一特殊要求在当时看来着实耐人寻味。 【消息源自:《故宫1973年冬季档案解密:4000件清代铠甲的特殊命运》2023-09-15 文化周报;《原故宫保卫科科长口述:那年冬天我们拆了御林军的铠甲》2023-08-30 国家记忆杂志】 1973年12月的北京,护城河冻得像块青灰色的钢板,胡同里早起倒尿盆的大爷呵出的白气能在棉帽檐上结层霜。故宫保卫科的老张跺着脚在太和殿前巡逻,毡靴底敲在冻硬的金砖上发出空响,他后来说那时候"脚趾头冻得跟冰溜子似的,晚上回宿舍脱袜子能带下一层皮"。文物库房的小李更惨,整理档案时钢笔水都结了冰碴,手指裂开的口子渗血染红了登记簿。 "这鬼天气,再这么下去咱们都得成冰雕!"后勤处的老王搓着手闯进行政科办公室,眉毛上还挂着霜。屋里七八个人围着个烧不旺的煤炉子,会计老刘正往算盘上哈热气——珠子冻住了拨不动。行政科长盯着窗棂上越结越厚的冰花,突然说了句:"东六所库房里那些铁壳子,是不是能派上用场?" 他们说的是堆在库房角落的清代御林军铠甲。这些曾经光鲜的武备早已蒙尘,锁子甲上铜钉生了绿锈,锦缎内衬褪成了土黄色。最关键是内里絮着三指厚的丝绵——江南上等蚕丝压成的保暖层,当年是专供大内侍卫的御用品。管仓库的老周后来回忆:"掀开苫布时扬起三尺灰,呛得人直咳嗽,可摸着里头丝绵还软乎着呢。" 三天后的职工大会上,行政科宣布:每套铠甲作价五毛钱卖给职工,但必须当场拆解,只留丝绵。"这不是糟践文物吗?"年轻的文化干事刚嘀咕半句,就被旁边老职工拽袖子:"我家炕上躺着发烧的老娘,你要文物还是要人命?"财务室门口很快排起长队,人们抱着拆散的铠甲部件往外走,铜钉哗啦啦掉在青砖地上。木工房老赵连夜改了两台弹棉花机,把发黄的旧丝绵重新弹松软。 "娘诶,这被子轻得像云彩!"后勤处小崔的媳妇把三件铠甲丝绵拼成床被子,盖上的第一晚就焐出了汗。消息传开,东华门外很快排起家属队伍,有个石景山来的老工人蹲在墙角,用铠甲铁片换了两斤丝绵,说要给坐月子的闺女絮棉袄。追加处理的一千多套铠甲,不到半月就被拆得七零八落。 开春时,文化部的调查组在库房清点,只找到三十七套完好的铠甲。带队的副局长看着满地散落的铜钉和铁片,摇头叹道:"当年造办处的老师傅要看见这场面..."话没说完,窗外传来后勤科欢快的吆喝声——他们在用铠甲铁片改制煤铲。2006年故宫大修时,工人在西三所墙缝里发现个蓝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包着半斤已经发脆的丝绵,还有张字条:"1974年1月留,给孙子娶媳妇用"。

0 阅读:153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