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很神奇的一点是安禄山以及他麾下将领当唐将时没有多少出彩的战绩,比如两次对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4 17:42:04

安史之乱很神奇的一点是安禄山以及他麾下将领当唐将时没有多少出彩的战绩,比如两次对契丹的战争均遭惨败,“发幽州、云中、平庐、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乡导,大战潢水南。禄山败,死者数千”。   之后又以两镇节度使,奉命统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兵共六万攻契丹,结果是全军覆没,大将何思德战死,安禄山本人还中了箭。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将政权大权交给李林甫。   李林甫去世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上任。   他不顾国家利益,贪污受贿。   杨国忠的行为令许多朝臣不满,尤其是安禄山。   他深谙阿谀奉承之道,靠着贿赂在朝廷中积累了大量人脉。   安禄山凭借三大兵镇的兵力,有了反叛的基础。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   他联合了多民族的部队,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军力,号称20万大军。   安禄山早期身世背景并不显赫,本姓康,名禄山,出生在突厥族群中。   年少时,他便随着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中。   30岁时,安禄山投身军队。   到天宝元年,他成为了平卢节度使。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安禄山飞速升职,最终成为三镇节度使,掌控着唐朝的广袤边疆。   然而,他心生叛意,借“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   史思明也是安禄山的重要盟友。   史思明原名阿史那崒干,是与安禄山同年长大的朋友。   史思明同样是唐朝的骁勇将领,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安禄山叛乱的爆发,史思明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安禄山从河北南下,先攻洛阳,再攻长安。   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几乎未遇到有效的抵抗。   唐朝的中央政府在初期并未认识到叛乱的严重性,唐玄宗甚至认为安禄山不可能反叛。   然而,随着消息越来越多地传到长安,唐玄宗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面临叛乱的消息,他迫切需要做出决策。   当时的唐朝中央军队腐化堕落。   唐玄宗尽管多次试图找到合适的指挥官,却因军队素质差、将领无经验,始终未能成功。   最终,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任命为前线指挥,然而,洛阳很快陷落,叛军顺利攻占了陈留、荥阳等地。   为了振奋士气,唐玄宗宣布自己要亲征,准备带兵出征陕州,亲自指挥。   但与此同时,高仙芝的部队在面对叛军时的撤退行为,引发了唐玄宗的强烈不满。   他带领的部队大多是新募的步兵,根本无法与叛军的精锐骑兵抗衡。   然而,唐玄宗在气愤之下,他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   接下来的几个月,唐玄宗的决策频频失误。   面对唐朝内部的动荡,安禄山并未立刻发起新的进攻,而是选择称帝。   安禄山即位后,派遣史思明回河北平定反叛,并成功平息了部分地方的起义。   然而,唐朝的北方将领郭子仪及时反应,带领朔方军从灵武出发,连克敌军的重要据点,逐渐逼近安禄山的老巢范阳。   叛军在战场上的局势有所下降,安禄山准备重新聚集兵力,长安城内却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内乱。   杨国忠和哥舒翰等朝中权臣不断争斗,造成了中央政权的不稳定。   这种内乱为叛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元756年,叛军在长安城外的战斗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唐玄宗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长安,并在夜间悄然撤离,逃往了成都。   虽然唐玄宗在随后的“马嵬驿兵变”中经历了军队叛变,他的儿子李亨在灵武成功登基,成为了唐朝的新皇帝,即唐肃宗。     当时,叛军在北方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   幸运的是,李泌在处理政务和军事部署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干。   李泌认为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正式的诏令向全国宣布新的皇帝的合法性。   他首先建议肃宗集中兵力,稳固灵武的防线,同时调动更多的精锐部队准备随时出击。   在一次战役中,房琯出于忠诚的心态要求领导一支军队出征长安。   然而,由于他缺乏实战经验,这一行动最终以惨败告终。   大部分唐军在战斗中被消灭,仅有少数几百人幸存。   此后,叛军在河北地区趁虚而入。   唐朝原本派遣的两位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也被召回灵武。   叛军势力不断壮大,许多原本效忠朝廷的将领也在叛军的强大压力下选择叛变。   同时,安禄山去世后,其儿子安庆绪继位。   然而,继位后的安庆绪并未能够有效地统一叛军,内讧爆发。   最终,史朝义在夺权失败后自杀,叛军彻底失去了凝聚力,而唐朝的反击也开始有了起色。   这场持续了近八年的叛乱,最终被平定。   参考文献:[1]范胜明.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4(12):73-75  

0 阅读:46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