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黑龙江大学考古系的学生王姝颖趁着放暑假的机会,来到舅舅在阿城开的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4 18:13:58

1985年7月,黑龙江大学考古系的学生王姝颖趁着放暑假的机会,来到舅舅在阿城开的废品收购站中探亲。舅甥见面,那是分外相亲。舅舅和舅妈,张罗着给王姝颖给她做最爱的小鸡炖蘑菇,而王姝颖则在院子里,陪着自己的小侄子玩耍。 七月的黑龙江,王姝颖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舅舅家经营的废品收购站。舅舅和舅妈早就在门口迎接,看到外甥女来了,两人脸上立刻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舅妈一边招呼王姝颖进屋休息,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想她了,问她在学校的情况。舅舅则忙着去厨房准备食材,要给这个贴心的外甥女做她最爱吃的小鸡炖蘑菇。院子里,王姝颖的小侄子正在玩耍,看到表姐来了,欢快地跑过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午饭过后,王姝颖陪着小侄子在院子里玩耍。小侄子活泼好动,追着一只蝴蝶跑来跑去,不小心撞到了堆放在角落里的一个旧木箱。木箱倾倒,里面的废品哗啦啦地散落一地。王姝颖赶紧过去帮忙收拾,就在这时,一件闪着铜光的物品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枚铜质印章,虽然略显陈旧,但做工精致。作为考古系的学生,王姝颖立刻注意到这枚印章的不同寻常。她仔细观察着印章底部的篆刻文字,虽然这些符号歪歪扭扭,但显然不是普通的文字。舅舅见她对印章感兴趣,便讲述起了这枚印章的来历。 原来在半年前的一个冬日,一位老人带着一堆废铜烂铁来到收购站。这枚印章就混在其中,当时舅舅觉得它做工不错,就把它单独收了起来。舅舅还说起自己曾想把它改刻成自用的印章,还特意找到了本地有名的刻章师傅。但那位师傅是个懂行的,看到印章后立即认出这可能是件古物,劝说舅舅不要毁坏它。 听完舅舅的讲述,王姝颖更加确信这枚印章的重要性。她小心翼翼地将印章擦拭干净,借来印泥,在白纸上印下了一个印记。虽然还不能完全认出印章上的文字,但凭借专业直觉,她觉得这极可能是一件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王姝颖一边帮舅妈择菜,一边思考着这枚印章的来历。作为一名考古系学生,她深知文物的重要性,也明白接下来应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个意外的发现。这个平凡的暑假探亲,因为这枚印章的出现,变得格外不平凡。 开学伊始,王姝颖带着印章拓片回到了黑龙江大学。她第一时间来到学校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关于金朝文物和古代印章的典籍资料。在查阅过程中,她发现这枚印章的文字特征与金朝时期的官印颇为相似。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判断,她邀请了同专业的几位同学一起研究印章拓片的特征。 同学们围坐在考古实验室里,仔细对比着印章拓片与书籍中记载的金朝官印图样。大家发现这枚印章的篆体字与金朝时期的九叠篆体极为相似,这一发现让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恰逢张湘泰教授来校进行考古专题讲座,王姝颖抓住这个机会,将印章拓片呈送给专家过目。 张教授作为金朝考古研究的权威专家,立即指出印章上的文字是"迷里迭河谋克之印"。他详细解释道,这是一枚金朝时期的官印,用于管理迷里迭河地区的谋克官员。这一发现令在场的师生都感到十分振奋,因为金朝存在的时间较短,能够保存下来的文物极为稀少。 为了确认印章的来源,王姝颖和考古系的同学们开始在阿城县进行实地调查。他们走访了当地的老人,收集关于这片土地上古代遗迹的线索。通过调查,他们逐渐理清了印章可能的出土区域,这些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后,张教授组织了一个专业团队,对印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鉴定。专家们发现,这枚印章的底座边长5.9厘米,厚1.5厘米,印纽部分长2.7厘米,厚1.6厘米,高3.4厘米。从印章的材质、工艺和文字特征来看,完全符合金朝时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枚印章的出现为研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经过反复论证,专家组一致认定这是一枚金朝时期的谋克官印,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当时的制度,谋克相当于百夫长,负责管理约200户人家。这种制度是金朝特有的军政合一的管理体系,在推动女真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组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详细报告,提交给了文物部门。鉴定结果显示,这枚印章属于一级文物,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张教授建议将这一发现及时上报,以便妥善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 在得知鉴定结果后,王姝颖立即赶回阿城,向舅舅详细说明了印章的重要性。此时的黄昏,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认真讨论着这枚印章的去向。尽管印章极具收藏价值,但舅舅和家人都认为如此重要的文物应该交由国家保管,让它发挥更大的历史研究价值。这个朴实的决定,展现了普通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0 阅读:69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