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上将熊式辉去了香港,在遭到港英当局无故刁难后,他去了泰国开设纺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5 13:10:22

1949年,国民党上将熊式辉去了香港,在遭到港英当局无故刁难后,他去了泰国开设纺织厂,却亏了个精光。 从1949年末开始,熊式辉的人生就像一个跌宕起伏的悲剧。1954年的一天,在曼谷市郊的一间破旧办公室里,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上将正对着账本发愁。桌上堆满了纺织厂的各类单据,显示着惨淡的经营状况。这个四年前信心满满开设的纺织厂,现在已经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 回溯到1949年,当熊式辉带着家人抵达香港时,他或许没想到等待自己的会是如此艰难的处境。作为一个来自大陆的前高官,他在香港的活动受到了港英当局的诸多限制。当时的香港政府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政治人物都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对他们的居留手续和活动范围都有严格规定。熊式辉虽然带来了一些积蓄,但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里,没有合适的身份和人脉,很难开展任何实质性的经营活动。 面对香港政府的各种限制,加上生活成本高昂,熊式辉很快就意识到香港并不适合长期居留。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带领家人前往泰国寻求发展机会。泰国当时有大量华人经商,社会环境相对开放,而且生活成本较低,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50年,熊式辉举家迁往泰国。到达泰国后,他发现纺织业似乎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当时东南亚的纺织品市场需求旺盛,加上他在江西主政期间也接触过一些工业项目,便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这样的生意。于是,他用几乎全部积蓄加上借来的资金,在曼谷近郊开设了一家纺织厂。 经商远比熊式辉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是原材料采购的问题,由于缺乏稳定的供应渠道,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是技术和管理问题,纺织行业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但他请来的工人大多缺乏经验。再加上当地市场竞争激烈,许多老牌纺织厂已经占据了主要销售渠道。种种困难叠加在一起,使得这家新建的纺织厂从开业之初就陷入了亏损。 到了1954年,情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工厂的设备开始老化,需要大量资金更新,但银行已经不愿意再提供贷款。工人的工资也开始拖欠,有些老员工陆续离开。最要命的是,一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被客户退回,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工厂走向破产。 这位昔日的"江西王",在经历了香港的困境之后,又在泰国折戟沉沙。他的处境已经糟糕到不得不开始考虑向老朋友求助。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提拔过的"学生"——蒋经国。这成为了他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熊式辉沦落泰国之前,他在江西的显赫地位可谓一时无两。1931年,他通过与时任江西省主席鲁涤平的职位调换,正式走马上任成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江西王"生涯。 在主政江西期间,熊式辉确实为江西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些贡献。他创办了国立中正大学,大力发展江西的近代工业。但与此同时,他也推行了不少加重百姓负担的政策。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各种苛捐杂税,单是善后捐这一项,每年就要从老百姓手中征收两百多万元,这些钱主要用于维持他的军队开支。 权力带来的不仅是政治影响力,还有显著的经济实力。1932年,熊式辉在庐山购置了一栋极为气派的别墅。这座被称为威廉斯别墅的建筑,是当时庐山英租界最为雄伟的私人住宅。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内部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宴会厅、会议室,还配备了游泳池和各种现代化的浴室设施。 不仅在庐山有豪宅,在南昌市区,熊式辉也拥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公馆。这座位于东湖区的建筑采用了民国时期流行的中西合璧风格,虽然面积不及庐山别墅,但其精致程度丝毫不逊。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不仅是他的休息之所,更经常成为他接待国民政府要员的重要场所。 1946年,熊式辉还在老家鸭咀垅村大兴土木。他以全村的田地山林作为抵押,从源源长银行贷款5亿元,在村里建造了17幢两层楼房。这些楼房的设计新颖,建造精良,在当时的农村可谓独树一帜。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翻修自家的祖屋,将其改建成了一座气派的"洋房子"。 权力和财富的积累并未给熊式辉带来永久的安稳。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即将结束,他选择与蒋介石分道扬镳。在匆忙离开之前,他不得不变卖了能变卖的财物。那些曾经令人艳羡的房产,最终都成了带不走的"过路财"。 命运的转折还未结束。在泰国生意失败后,熊式辉通过张群联系上了蒋经国,希望能够在台湾谋得一个职位。起初,台湾方面承诺给他一个"总统府资政"或"国防部高级顾问"的职务。但这个计划却被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陈诚阻挠。陈诚因为在东北失利的责任问题对熊式辉心存芥蒂,在蒋介石面前多次进谗言,最终导致熊式辉的任命泡汤。 就这样,曾经的"江西王"只能在台湾靠着变卖书画为生。直到1974年去世,他都未能重获往日的显赫地位。

0 阅读:57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