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与弘文中学的2300余名师生坚持30年徒步往返108里(约54

君旭和趣事 2025-04-04 20:15:06

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与弘文中学的2300余名师生坚持30年徒步往返108里(约54公里)祭奠英烈,这一壮举不仅是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从1995年至今,累计3万余名青少年用脚步丈量信仰,以汗水浇灌家国情怀,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1993年,一篇批评“中国孩子不能吃苦”的文章引发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的反思。他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启发,选择任山河烈士陵园作为目的地,发起徒步活动,希望通过艰苦跋涉磨炼学生意志,回应社会对青少年韧性的质疑。陵园中安葬的391名烈士,平均年龄仅17岁,最小的仅14岁,与参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最初活动以体能训练为主,后逐渐发展为融合红色教育、集体主义与生命教育的综合实践课。学生通过擦拭墓碑、描摹烈士铭文等仪式,将抽象的爱国情怀具象化。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烈士牺牲的年龄与我相仿时,我突然明白了‘责任’二字的重量。” 学校提前数月组织体能训练,包括变速跑、负重训练等,并严格筛查学生健康状况。徒步当天,蓝天救援队、交警、医护人员全程护航,设置补给点和保障车辆,确保安全。例如2021年雨雪交加的行军,师生们泥泞中互相搀扶,甚至临时改变路线仍坚持完成全程。最艰难的路段是黄峁山的陡峭山路,学生需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名体胖的学生回忆:“三人推拉我才翻过山,那一刻我懂了集体的意义。” 途中,学生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自发互助背书包、搀扶队友,将个人极限转化为集体凝聚力。许多学生脚底磨出血泡仍坚持前行。弘文中学教师刘银娟回忆自己1999年徒步时穿着布鞋走完全程,血泡与雨水交织,“走完这108里,人生再难也不过如此”。这种身体痛楚成为精神成长的催化剂,正如学生所言:“脚底的泡是青春最硬的勋章。” 传统课堂难以让学生对革命历史产生共情,而徒步活动通过具身体验重构认知。擦拭墓碑时,学生触摸到烈士姓名刻痕,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弘文中学校长任皓总结:“一万次说教,不如一次刻骨铭心的行走。”30年的坚持吸引了社会各界支持:警车为队伍照亮前路,村民沿途加油,救援队指导呼吸节奏。活动从两校自发行为扩展为区域性的红色教育品牌,宁夏其他学校纷纷效仿组织徒步长征路、长城文化行等活动。陵园年祭扫人数超5万,成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友陈致远坦言,徒步经历让他在大学遇到困难时总能想起“黄峁山上的那双手”。活动塑造的坚韧品格与家国情怀持续影响学生人生选择,如教师刘银娟毕业后返乡执教,将薪火传递给下一代。 尽管活动广受赞誉,争议始终存在。早期质疑者认为“让少年日行百里是折磨”,但学校通过完善预案(如医疗排查、救援随行)化解安全风险。2020年因流感取消活动后,学生联名请愿要求补上这堂“必修课”,印证了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宁夏教育厅已将此模式纳入思政课程体系,推动“行走的思政课”多样化发展,如重走长征路、田间劳动实践等。这一案例证明,教育创新需敢于突破课堂边界,用真实体验激活精神基因。正如发起人韩宏所言:“教育不光要教、要说,更要让学生去体验——108里山路,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30年风雨无阻的108里徒步,是固原师生对英烈的致敬,更是对青春信仰的庄严宣誓。当少年与烈士在墓碑前“对视”,历史与当下在此刻共鸣: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征程中,每一代人都需用自己的脚步续写“强国有我”的誓言。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终将化作民族精神传承的永恒路标。

0 阅读:27
君旭和趣事

君旭和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