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有希望消灭的沙漠——库布齐沙漠。   20世纪50年代,沙漠化不仅导致农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6 10:42:11

中国唯一有希望消灭的沙漠——库布齐沙漠。   20世纪50年代,沙漠化不仅导致农田荒废,还威胁到生态平衡。   库布齐沙漠首先通过种植耐旱草坪来稳固土壤。   这期间,亿利集团发挥了作用。   1988年,年仅28岁的王文彪被任命为杭锦旗盐厂厂长,这个盐厂坐落在库布其沙漠的腹地。   盐厂的首要任务是防止流动沙丘掩埋工厂。   王文彪组建了一个27人组成的林业工作队。   盐厂周围的环境逐步改善,杭锦旗盐厂的生产开始得到提升。   然而,盐厂距离最近的火车站直线距离大约为65公里,但由于沙漠的阻隔,需要绕道350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盐厂向地方政府提出修建穿沙公路的建议,最终建成了一条连接盐厂与外界的穿沙公路。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亿利集团与当地农牧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1990年代末,亿利集团引进了甘草等耐旱、耐盐碱的植物。   亿利集团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订单收购,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管护种植,甘草三年后成熟后由企业回购。   这一模式有效推动了当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农牧民不仅能通过租赁土地和种植甘草赚取收入,还能参与甘草的加工,增加附加值。   另一方面,自30年前,国家便开始出台一系列支持沙漠治理的政策。   从改革林权制度,到出台《防沙治沙法》,再到实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模式,政府不断为治沙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不仅为企业和社会力量提供支持,也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生态建设。   特别是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通过实施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各类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治沙。   企业的产业化投资为库布其治沙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亿利集团创新性地将农业、工业、能源和金融等多个领域结合起来。   通过开发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资源,推动了甘草、有机果蔬等产业的发展;   还利用沙漠资源进行土壤改良和肥料生产;   集团通过设立“绿丝路基金”吸引资金,推动了治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模式中,农牧民通过租地、承包土地、用工等方式积极参与治沙活动。   通过租赁和承包土地,成千上万的农牧民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库布其沙漠的治沙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也成为了旅游业的参与者,开设家庭旅馆、提供沙漠越野等服务。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和其他科研机构不断探索和改进沙漠生态修复技术。   通过“锁住四周、渗透腹部”及“南围、北堵”的策略,成功修建了240多公里的防沙锁边林。   此外,集团还研发了包括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等在内的一百多项治沙技术。   亿利集团还通过基因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数百种耐旱、耐盐碱的植物。   与此同时,沙漠地区的阳光充足,为光伏发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该地区年平均日照超过3100小时,风力资源丰富。   2022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计划在这片广袤的荒漠上建设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光伏基地。   在沙漠的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沙地上打桩。   光伏电站下方的植被种植,也在固沙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栽种如沙柳、梭梭、柠条等植物,这些低矮而繁茂的植被减少了沙尘的流动。   每当清洁光伏板时,喷洒出的水分为植被提供了必需的水分条件。   此外,光伏板并没有完全阻碍植物生长,反而为其提供了遮荫。   更妙的是,这些草木的生长还为当地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基础。   羊群在草地上放牧,帮助管理植被的生长。   类似的光伏治沙项目在青海的塔拉滩、甘肃的黄花滩、宁夏的腾格里沙漠等地也取得了进展。   全球荒漠化已成为严重的生态挑战,目前已覆盖36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且每年还在扩展。   这一问题尤其影响中东和中亚地区,那里的沙漠面积占国土的一半以上。   荒漠化威胁着20多亿人口的生存。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各国也在寻求更加生态友好的合作模式。   中国已将生态建设视为国家战略,我国的治沙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1]孙琴,闫睿,范琳,赵彬汀,贾毅立.库布齐沙漠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与对策——以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为例[J].林业科技通讯,2025(1):39-42              

0 阅读:52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