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马一浮跪在亡妻汤仪的墓前,不顾众人劝阻守了三天三夜,他对天起誓:“此生得妻如此三生有幸,日后愿为妻守节,终生不娶!”
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封建旧社会最难得便是心心相印的情谊,马一浮和汤仪的婚姻原本是盲婚哑嫁得牺牲品,但二人幸运彼此相爱,造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
汤仪的死亡让马一浮痛彻心扉,此生再无第二人能够像汤仪那样,了解马一浮的志趣,体察马一浮的性情。
岳父好意想要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马一浮为续弦,但是他不理解马一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坟前立下誓言的马一浮,是打定主意永不续弦的。
马一浮跟汤仪的开始是一出榜下捉婿的喜剧,马一浮16岁高中榜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来给马一浮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马一浮年幼丧母,没有母亲替他把关,而父亲对当地的豪绅汤寿潜非常满意。
两人一个看重对方家世,一个看重对方人品才学,与其说是婚姻,不如说是投资,马一浮和汤仪的婚姻便是筹码。
马一浮思想先进,但是对婚姻大事还是遵循礼法,并没有提出异议。
汤仪是为接受规训长大的小姐,思想传统但善解人意,跟马一浮结婚后,汤仪勤俭持家,温良恭俭,但在马一浮的影响下,汤仪也对丈夫的研究内容产生了兴趣。
两人由相敬如宾的夫妻,逐渐转变为志趣相同的知己,汤仪之于马一浮,不仅是一位温柔的妻子,更是一位知情知意的解语花。
两人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感情日渐深厚。马一浮经常游学在外,汤仪一个人操持家务,两人通过信件传递感情。
汤仪知晓丈夫的志向,从未催促马一浮归家,反而在书信中鼓励丈夫治学。而马一浮体谅妻子辛苦,自己在外无法分担,总是借由信件,表达说不出口的思念和深情。
两人时刻为对方考量,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合拍的夫妻。马一浮在妻子的鼓励中投入学习,早一日学成归家,就早一日能跟妻子团聚。
快马送来的家信寄托着妻子汤仪的牵挂,马一浮怀着雀跃的心情拆开信,看到的却是生病的妻子充满着遗憾的嘱托。
马一浮再也无法等待,他放下一切赶回家中,希望能够挽留住妻子汤仪的生命。
然而跨马加鞭追不上妻子生命流逝的速度,马一浮日夜不停赶到家中,却只看到白色帷幔挂满厅堂,妻子美丽的容颜沉入漆黑的棺木。
马一浮心如死灰,他愧疚自己常年远游,遗憾自己无法陪伴妻子左右,愤恨自己在妻子生病时的缺席,更悔恨自己没能送别妻子最后一面。
19岁的马一浮已经经历了人间的大喜大悲,三年间与爱人心心相印的每一刻,都化作丧妻时的伤痛。
马一浮跪在妻子的棺木旁,人来人往为死者寄托哀思,但都远不及马一浮的悲伤。
岳父不忍见这位乘龙快婿意志消沉,见他对女儿汤仪如此深情,也不免觉得安慰,便提出要给马一浮续弦。
但是无法走出亡妻阴影的马一浮,如何能将自己的滚滚如潮的感情,就这么托付给其他女子。
马一浮怀着对妻子的留恋和不舍,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国学研究中,“吾之志、之学,卿之慧盖已能及之”,研究学问正如二人爱情的延续。
马一浮不到20岁丧妻,此后一直洁身自好从未动摇过不续弦的决心,岳父见他言行一致,也不禁佩服马一浮的品行。
岳父不再提起续弦一事,反而在生活上对马一浮多有照顾。因缘际会之下,那个曾经被当作续弦人选的三小姐一直没有嫁人,后来更是缠绵病榻。
马一浮心有愧疚,觉得是因为自己耽误了岳父三女儿的婚事,因此请求迎娶三小姐,想要照顾她。
三小姐也是位良善之人,她久病不愈深恐拖累马一浮,拒绝了这门婚事,随后不久便撒手人寰。
马一浮为现代新儒家研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是引进现代先进思想的先锋,率先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入中国,他的学说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马一浮-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