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

历史海大富 2025-04-06 23:21:19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 1995年春,山西闻喜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一场丧礼正在进行。锣鼓声响,村民围着法坛,气氛肃穆。就在这时,一位路过的老者停下脚步,目光被法坛上的一幅元始天尊画像吸引。泛黄的纸张、古朴的笔触,透着股说不出的厚重感。他走近一看,顿时愣住了——这画哪是一般的物件啊!这位老者是谁? 这位老者叫李明,是闻喜县文化站的文物专家。他1945年出生在闻喜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对老物件着迷。小时候,家里有只缺口的青瓷碗和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总能勾起他对过去的想象。他常在村里田野挖古币,找到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就高兴得不得了。长大后,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县城的老书肆,翻古书、研究历史。后来,他考上了山西大学历史系,专攻文物鉴定与保护,毕业后回到家乡,干起了文物保护的活儿。几十年下来,他走遍了闻喜县的山村田野,登记了不少散落民间的宝贝,在当地也算有点名气。 那天,李明带着普查队下乡搞文物普查。骑车路过村子时,他听到锣鼓声和哭声,好奇心上来就赶了过去。一户农家正在办丧事,院子里人不少,法坛上摆满供品,两个道士在忙活。李明的目光扫到法坛上挂着的一幅黄箓斋图,图里是元始天尊的画像。纸张泛黄,笔触老旧,跟周围的现代东西一比,显得特别不搭。他凭经验觉得,这画年头不短,肯定不是普通货色。 他挤进人群想看仔细,可正在做法事的道士挺看重这画,不让靠近。李明只好说明自己是文化站的专家,做文物普查,只是想研究这画的来历。道士听完态度缓和了些,说法事完后可以带他去道观细看。道观在村外十多里地的山脚下,房子老旧,墙皮都掉了不少。道士从一个木匣里取出画,点上香,小心展开。李明一看,眼睛都直了:这幅元始天尊画像足有2米长、1.5米宽,这么大的三清像可不多见。画里元始天尊戴着金色道冠,身穿朱、金、蓝三色道袍,右手拿着白色宝珠,神态安详,头顶还有飞天环绕。画风用的是退晕法,立体感强,看着特别庄严。 李明研究了画的材料、画风和颜料,估摸着这画是明代中期的作品。他心里激动,但也纳闷:这么精美的画咋会在这小道观里?道士讲,这画是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学道时,师父传下来的,三清像一共有三幅,可具体来历师父没细说,只说是代代相传的宝贝。李明知道,这画的文物价值不低,得好好保护。他建议道士把画交给国家,道士起初舍不得,但李明承诺给复制品,还帮修道观,道士才点头。几天后,李明带人把画运到县博物馆,修好后放进玻璃柜展览,吸引了不少人来看。道观也修缮了,道士用复制品继续礼拜,日子照过。 这幅画的发现是个意外,也是个惊喜。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地位最高,这画不光是艺术品,还承载了道教文化的传承。明代中期,道教在山西挺盛行,寺观多,画师也多,这画可能是那时候的道观供奉之物。后来兵荒马乱,散落到民间,被道士们一代代传下来。闻喜这地方虽小,可历史上交通便利,文化交流多,留下来这样的宝贝也不奇怪。李明的专业眼光和坚持,让这幅画没埋没在乡野,成了县里的文化财富。 文物保护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那年头,农村里不少老物件都被当废品卖了,能留下的不多。李明干这行几十年,见过太多遗憾。他常说,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根,不能让它随便丢了。这次发现元始天尊画像,对他来说是件大事,也让他更坚定了跑村串户普查的念头。后来,这画的事儿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觉得挺骄傲,觉得自家门口也有了不起的历史。

0 阅读:1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