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前一夜,女知青李雪被丈夫偷偷下了安眠药,错过了当年的高考。待李雪

我心凛雨 2025-04-07 15:58:35

1977年,高考前一夜,女知青李雪被丈夫偷偷下了安眠药,错过了当年的高考。待李雪醒来后对着丈夫叫喊道:“你毁了我的后半辈子!”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丈夫无法承受! 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李雪梅翻着书页的手微微颤抖,窗外寒风呼啸,她不知道,丈夫正悄悄准备毁掉她的梦想。那是1977年,高考前夜,东北小村庄的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李雪梅却满心期待地等着天亮。 她攥紧手里的铅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嘴里默念着复习提纲,困意却一阵阵袭来。她揉了揉眼睛,抬头看了眼灶台边忙碌的丈夫李大海,低声说:“我再看会儿,你先睡吧。”李大海转过身,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笑得憨厚:“喝点这个暖暖身子,别熬太晚。” 李雪梅没多想,接过碗一饮而尽。可她不知道,这碗汤里藏着足以让她昏睡一天的安眠药,更藏着丈夫的自私和恐惧。 汤下肚没多久,李雪梅就觉得眼皮沉得抬不起来。她强撑着想再翻一页书,手却软软地垂了下去,书本滑落在炕上。她迷迷糊糊地倒下,嘴里嘀咕着:“怎么这么困……”昏睡中,她梦见自己站在考场外,风吹得考卷满天飞,她拼命伸手去抓,却什么也抓不住。 直到日头高挂,村里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李雪梅才猛地惊醒。她睁开眼,阳光刺得她头痛欲裂,屋里静悄悄的,桌上摆着她昨晚复习的书,旁边却多了一瓶安眠药。她愣了几秒,突然反应过来,跳下炕冲到门口一看,太阳已经爬到头顶。 她抓起手表一看,11点半——高考早就开始了。 李雪梅腿一软,跌坐在门槛上,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想不通,自己明明定好了闹钟,怎么会睡过头?她回头看向那瓶安眠药,心底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这时,李大海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一捆柴,见到她醒了,眼神闪躲了一下,低声说:“你咋起来了?再歇会儿吧。” 李雪梅盯着他,声音颤抖:“大海,昨晚那碗汤……是你干的,对不对?”李大海低着头,半天没吭声,手里的柴“啪”地掉在地上。那一刻,李雪梅明白了所有。她冲过去抓住他的衣领,声嘶力竭地喊:“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你毁了我一辈子!” 李大海抬起头,眼里满是愧疚,可嘴里却挤出一句:“我不想让你走,雪梅。城里那么远,你走了还能回来吗?”这话像一把刀,直戳进李雪梅的心。 她松开手,后退两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想起了三年前刚到这村子时的情景——那是个刺骨的冬日,她拖着破箱子站在车站台阶上,风从棉袄缝里灌进来,冷得她直打哆嗦。 那时她才17岁,刚从北京下乡到这穷乡僻壤,满心忐忑却也带着点希望。 后来是李大海帮她扛行李,带她去茅草屋安顿,每天干完农活还给她带点粗粮饼子。日子苦,可有他在,她慢慢熬了过来,甚至还结了婚。可现在,这个她曾依赖的人,却亲手毁了她的未来。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村里时,李雪梅激动得一夜没睡。 她太想抓住这个机会了,想考上大学,回到城市,摆脱这泥泞的黑土地。她每天借着油灯苦读,书页都被翻得起了毛边,连村里的老会计都夸她:“雪梅这丫头,有出息!”可李大海却越来越沉默。他不明白高考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妻子一旦离开,他这辈子就只能守着这片地老死。 他劝过她:“在这儿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咱俩还能生个娃。”李雪梅却摇摇头:“大海,我不想一辈子困在这儿,我想出去看看。”这话让李大海心慌了,他怕她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于是,他做出了那个决定——高考前夜,在汤里下了药。 错过高考的第二天,李雪梅整个人像丢了魂。她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到药柜前,拿出一瓶备用的安眠药,手抖得厉害。她回头看了眼李大海,他正蹲在院子里劈柴,背影佝偻得像个老汉。她咬紧牙,一把拧开瓶盖,把药全倒进嘴里,咽了下去。 李大海听到动静跑进来时,李雪梅已经倒在地上,嘴角淌着白沫。他扑过去抱着她喊,可她再也没睁开眼。那一刻,屋外的风停了,雪花静静地落在窗台上,像在为这个年轻的生命送行。李大海抱着她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可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她的命。 几天后,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李雪梅太傻,有人骂李大海太自私。可谁也没能真正懂,那个年代,一个女知青对未来的渴望有多重,又有多脆弱。高考不只是场考试,对李雪梅来说,那是她从泥泞里爬出去的唯一梯子。 如今,1977年的高考早已成为历史,但它背后的故事,却提醒着我们,有些选择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转折点,当年全国570万考生中,仅27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不到5%。对许多知青来说,这是摆脱农村生活的唯一机会。李雪梅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年轻人对知识和命运的渴求,以及现实困境下的无奈与挣扎。

0 阅读:52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6

用户10xxx06

2025-04-07 23:37

应该把害她的人一起带走

我心凛雨

我心凛雨

一腔热血 骨子里带着点隐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