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中状元,本该是人生巅峰,却在金銮殿上迎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试探。乾隆皇帝当众抛出犀利一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秦桧,果真如此吗?”满朝文武屏息以待,谁也没想到,这位新科状元竟用简简单单七个字,不仅化解了皇帝的刁难,还赢得了一片喝彩。这七个字到底是什么? 秦大成,1720年出生在嘉定城,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嘉定。他家境贫寒,祖上虽曾显赫,但到他这一代,只剩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族谱里确实记载,他的远祖跟南宋臭名昭著的秦桧有血缘关系,但这不是啥光彩的事儿,反而是个烫手山芋。早在他爷爷的爷爷那辈,秦梓就因为看不惯秦桧害忠良,辞官回了老家,跟那条线彻底断了。所以,秦大成小时候,家里压根没沾过秦桧的光,倒是常被乡里人拿这个说事儿。 他从小就聪明得不行,乡邻都夸他脑子灵。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借来抄,晚上借着油灯一笔一画写,风吹进来都舍不得停手。种地的时候,他也跟着下田,扛着锄头跌跌撞撞,但干完活就往书堆里钻。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好多年,硬是靠着一股韧劲熬出了头。 科举对秦大成来说,真是条苦路。少年时他就开始考乡试,每次都得走几十里路去考场,背点干粮,裹件破棉衣,坐在路边啃着冷饭看书。考了好几回都没中,乡里人都劝他算了,找个正经活儿干,但他不听,咬着牙继续读。有一年冬天,他躲在破庙里复习,雪花飘进来,他冻得手发红,还在那儿一字一句地念。功夫不负有心人,1763年,他终于在殿试中杀出重围。本来排十一,但前十名因为作弊被刷了,他意外当上状元。这可不是运气,是他几十年硬扛下来的结果。
状元的消息传开,秦大成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乾隆皇帝耳尖,听说这新科状元跟秦桧沾亲带故,心里犯了嘀咕。南宋那会儿,秦桧可是个害国害民的角色,出了名的奸臣,乾隆自然得盘盘这后人的底。于是,殿试后的大朝会上,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秦大成叫到跟前,直截了当地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秦桧,果真如此吗?” 这话一出口,整个大殿都炸了锅。谁都知道,秦桧的名声烂到家了,这问题摆明了是挖坑,想看看秦大成怎么接招。换成别人,估计腿都吓软了,可秦大成不慌。他先老实承认,祖上确实跟秦桧有亲缘,但赶紧补了一句,说他先祖秦梓早就看秦桧不顺眼,辞官回了嘉定,跟那家子划清界限。这话说得有根有据,既没否认事实,也把自己家摘得干干净净。 乾隆听了,眯着眼睛没吭声,又拿了两片竹子出来,一青一黄,往桌上一放,问这是啥。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叫“蔑青”和“蔑黄”,竹皮竹片的意思,暗里讽刺秦大成是不是也跟秦桧一样“蔑上欺下”。这招够狠,可秦大成眼都不眨,淡定地说:“皇上,这是竹皮和竹片,就是竹子的东西。”他装傻充愣,把问题踢回去,既不接茬,也不露怯。 乾隆还不罢休,又问:“你既是秦桧后人,朕咋信你不会学他?”这下问题更尖锐了,直戳人心。秦大成顿了顿,抬头朗声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七个字,不多不少,却掷地有声。啥意思?就是说,时代变了,皇上您在位,我就是您的人,跟秦桧那套没半点关系。这回答既拍了马屁,又表明立场,还顺带点出自己的忠心,简直滴水不漏。乾隆听完,乐了,拍着椅子表示满意,百官也松了口气。这场危机,就这么被他化解了。
过了这关,秦大成的仕途算是开了挂。他先被派到地方当官,管税收和水利。这活儿不轻松,他却干得有模有样。修河道时,堤坝破了,他就亲自上阵,跟工人一块儿干,汗水流了一地,百姓看他这么拼,都自发来帮忙,没几个月河道就修好了。后来他调回朝廷,处理政务,每天早起晚睡,奏折堆成山他也埋头苦干,政绩硬是没得挑。 不过,秦大成没忘本。干了几年,他觉得差不多了,就跟乾隆请辞,想回老家。乾隆挺大方,赏了点金银,让他风光回乡。回到嘉定,他没闲着,用自己的钱办了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念书,还修桥铺路,忙得不亦乐乎。乡亲们都念他的好,送点瓜果啥的,他也乐呵呵地收下,跟大家聊聊天,日子过得踏实。 晚年,秦大成过得简单又充实。早上陪老娘散散步,中午看看书,下午盯着工程,忙归忙,但心里挺满足。七十多岁时,他安安静静走了,留下了一堆善事儿让后人念叨。他的故事挺接地气,从穷小子到状元,再到为民办实事,全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要说秦大成咋成功的,才智肯定跑不掉。那七个字的回答,换谁能现场想出来?还得有胆子,面对乾隆那阵仗不怂的,没几个人。可光有才智和勇气也不够,他赶上了好时候——科举给了他翻身的机会,乾隆也愿意听他解释。说白了,他的成功是脑子、胆量和机遇撞一块儿的结果。缺哪样,他可能都爬不到那位置。
游戏人生
他说了: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