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李根生返城。父亲说:"我已再婚,给你20元,别再回城!"李根生含

文山聊武器 2025-04-07 18:04:28

1974年,知青李根生返城。父亲说:"我已再婚,给你20元,别再回城!"李根生含泪告别父亲。没料到,16年后,李根生却对父亲说:"感谢你当年的决定。” 李根生这辈子,苦日子像是甩不掉的影子。两岁丧母,父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那时候,父亲在昆明一家工厂做工,白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晚上还得给小根生做饭、缝衣服。日子紧巴巴的,但父子俩相依为命,总算有个盼头。可好景不长,他12岁那年,父亲再婚了。继母带着个五岁的男孩进了门,从此,李根生在家里的地位一落千丈。继母眼里只有自己的儿子,吃穿用度都紧着弟弟,李根生只能捡剩的,时间长了,他也习惯了这种冷眼。 1969年,知青下乡的风吹到昆明,继母迫不及待地撺掇他去滇西。她塞给他一套新衣服和十块钱,像是打发叫花子。李根生没争辩,收拾包袱就走了。临走时,父亲在火车站追上来,递给他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破衣裳和16块钱。那一刻,李根生心里酸得说不出话,但他还是咬牙上了火车。到了滇西户拉傣族村寨,他从零开始学农活。刚去那会儿,他连锄头都拿不稳,摔得满身泥,可他不服输。傣族乡亲们手把手教他种稻、插秧,几年下来,他干活成了把好手,村里分红他总在前头。 1974年,李根生攒了点钱,带着100块和一些土特产回昆明,想给家里添点东西。他满心欢喜地敲开家门,可继母接过钱后,脸上的冷漠让他心凉半截。在家待了半个月,父亲送他走时,又给了他20元和一个书包,说了那句扎心的话:“别再回城了。”李根生没哭,只是默默回了滇西。从那天起,他下定决心要在那里扎根。他跟傣族姑娘玉罕走到了一起,1975年结了婚。村里人热热闹闹帮他盖了新房,婚礼上大家伙儿都来捧场。玉罕勤快又贴心,家里家外一把抓,李根生心里有了依靠。 1979年,知青们陆续返城,李根生却没走。他觉得自己在这儿已经有了家。1982年,他被乡邮电所招去当邮递员,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山路送信。风吹日晒的,他不觉得苦,反而干得有劲。两年后,他升了副所长,玉罕也因为知青家属的身份,进了公路养护站。俩人挣得不多,但日子过得踏实。孩子出生后,小家更有了奔头。李根生常想,要不是当年父亲“赶”他走,他哪能在这儿找到这样的生活? 1990年,李根生带着老婆孩子回昆明看父亲,才知道家里变了样。继母跑了,卷走值钱的东西,留下父亲一个人守着破房子,病得起不了床。玉罕心疼公公,主动提出接他去滇西。到了户拉村,村里人待老人跟亲爹似的,玉罕也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亲身子骨慢慢硬朗起来,还帮着玉罕修路干活。2018年冬天,89岁的父亲走得安详。李根生看着父亲的遗像,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一刻,他真心觉得,当年父亲的“狠心”其实是给了他另一种活路,也让父亲晚年有了依靠。 李根生的路不好走,可他硬是靠自己闯出了一片天。继母对他不好,他没记恨,只是默默往前走。父亲当年的话虽然刺耳,却无意中推着他去闯荡。他不抱怨,也不后悔,反而感恩生活给他的磨砺。滇西的岁月,让他从一个迷茫的知青,变成了有家有业的男人。他的故事里,没有大起大落,却满是生活的真味。他用行动证明,日子再苦,只要肯撑下去,总能熬出头。 家庭对李根生来说,是痛,也是动力。继母的冷漠,父亲的“绝情”,都曾让他心寒,可他没让这些压垮自己。玉罕和孩子的到来,给了他新的温暖,也让他明白,家不是非得靠血缘维系。父亲晚年能安享天伦,更是圆了他心里的一个结。他感激父亲,不是因为那20元,而是因为那句“别再回城”让他学会了靠自己。这种成长,不是每个人都能懂,但李根生用半辈子活出了答案。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