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毛泽东晚年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被圈出来的扣子与其他扣子颜色、大小不一,只因为

李满谈过去 2025-04-08 21:14:55

下图是毛泽东晚年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被圈出来的扣子与其他扣子颜色、大小不一,只因为:它是掉了以后重新缝上的一颗。 毛泽东的艰苦朴素,在这张照片里,有了具体的体现。晚年的毛泽东有工资、稿费也是不低的,他为何依旧如此节俭呢?答案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毛泽东已经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 民国时期能上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毛泽东是农民出身,出钱上学对他而言是奢侈的,所以他只能上免费的湖南一师。 可学费免了,生活费呢?因为并不富裕,在一师学习的5年里,他极其节省,以俭朴闻名。请看史料记载: “当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毛泽东的这套衣服磨破了,缝缝补补照样穿,衣服褪色了仍然穿。替换衣服是从家里带来的旧灰布长衫;裤子则是一条白大布裤;他的被褥是湖南一般农民用的蓝棉大布旧套被,用书当作枕头。这套衣被毛泽东一直用到完全破烂、无法再用为止。” “衣”上如此,“食”上亦是如此。毛泽东在一师5年,吃的全是学校供给的膳食,没有吃过一次小馆子。 “住”不用说,全部是按照统一标准来。“行”上,他是出了名的“两脚车”派,能走着去的一定走着去,5年里,他没有坐过一次人力车,更没有看过一次戏。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长期熬夜办公,按照当时的统一规定,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可毛泽东却带头勤俭节约,每天晚上坚持只点一根灯芯。为了节约灯油,毛泽东在写作时将灯头拧大,思考问题时再拧小。正是在这样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 对灯芯如此,对纸和信封,他更是极其节俭,他打草稿的纸总是写到最边边上,生怕浪费了。 毛泽东自己带头勤俭节约,还要求苏维埃政府也勤俭节约,在他的影响下,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个口号:“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 整个延安时期,毛泽东几乎都没换过新衣服,他的棉衣破了,工作人员劝他换新,他总说:“洗了好好缝补一下,还可以穿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开国大典时,他穿的新衣服里头竟是满是打了补丁的旧衣服。 第二,毛泽东和革命先辈都非常懂得:艰苦朴素实际是保持奋斗精神的关键,它也是中国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几百万军队、创建新中国的关键。 国民党高官黄维在淮海战役后成为战俘,他始终不服气,觉得国民党是运气不好才被打败的。1975年被特赦后,他去延安参观。正是这次参观后,他彻彻底底地服气了。 原来,在延安参观时,黄维看到了毛泽东住的极其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土炕;红军大学学员的用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做成的笔记本…… 黄维把这些和国民党中存在的奢靡、攀比、消极堕落气氛做了对比,得出了结论:共产党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共产党有这种精神,因此才有一种力量,一种热情。 第三,毛泽东心里总觉得:自己必须和人民过一样的日子,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并不富裕,既不富裕,人民也不会富裕,他必须和人民“同甘共苦”,甚至比他们更加艰苦,这种想法,也是毛泽东始终俭朴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节俭,还多少与他熟读历史,懂得“国与家,从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末尾,附上毛泽东关于俭朴的几段话:“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

0 阅读:0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