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09 12:10:11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养。 1976年北京城里发生了一桩让街坊邻居议论纷纷的稀罕事。 二十五岁的邵红梅抱着四岁大的儿子踏进家门那刻,她母亲手里的搪瓷茶缸"哐当"砸在水泥地上,滚烫的茶水溅得到处都是。老太太浑身直哆嗦,指着外孙子的手指头都在发颤:"你下乡插队这些年,就学会搞不正当的东西?" 邵红梅把吓得直往她怀里钻的赵玉刚搂得更紧些,这孩子打小就认她当亲妈。院墙外头看热闹的街坊探头探脑,胡同里谁家晾的床单被风刮得哗啦啦响。 她没急着辩解,先蹲下身给玉刚拍掉裤腿上的尘土,孩子脚上那双千层底布鞋还是赵家沟的婶子们纳的。 事情得从七年前说起。1969年秋天,扎着两条麻花辫的邵红梅跟着火车皮晃荡了三天三夜,从北京城来到陕北赵家沟。 黄土地扬起的沙尘迷得人睁不开眼,十八岁的姑娘抱着搪瓷脸盆站在光秃秃的土坡上,满脑子都是《朝阳沟》里唱的青山绿水。现实却是两孔黑黢黢的窑洞,半人高的土炕上铺着芦苇席。 赵砚田两口子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这户人家刚成亲两年,新媳妇闫玉兰是个圆脸盘的利索人,把邵红梅领回家当天就烧了半锅热水。 窑洞墙上贴着大红喜字还没褪色,木格窗棂上糊的报纸挡不住西北风,可热炕头上那碗漂着油花的小米粥,愣是让水土不服的城里姑娘止住了上吐下泻。 要说这家人待邵红梅,真比亲闺女还亲。闫玉兰把陪嫁的棉花被让给她盖,赵砚田天不亮就去公社粮站排队买白面。城里寄来的饼干罐头,邵红梅总要掰成三份。 1971年开春,闫玉兰怀上了,两口子乐得在窑洞前种了棵枣树。谁成想这树还没挂果,女主人就折在了难产的血泊里。 接生婆抱着哇哇哭的奶娃娃直跺脚,赵砚田蹲在窑洞门槛上揪自己头发。邵红梅把襁褓接过来,孩子哭得小脸发紫,她撩起衣襟就给孩子嘬奶——其实哪有什么奶水,不过是拿米汤哄着。打那天起,赵玉刚就成了她的半条命。 日子像驴拉磨似的转,小玉刚会爬了,会走了,会搂着邵红梅脖子喊妈了。村里人背后嚼舌头,说知青姑娘给死了老婆的汉子当填房。赵砚田听见这话,抄起铁锨要跟人拼命,倒是邵红梅拦着说:"玉刚叫我妈,我就是他妈。" 1976年那场暴雨来得邪乎,黑云压得粮仓顶棚直晃悠。邵红梅跟着赵砚田往仓库冲,麻袋堆得像小山。 房梁砸下来那瞬间,赵砚田把她往门外推的力道,跟当年递小米粥的劲儿一样实在。等邵红梅从泥水里爬起来,怀里抱着的玉刚哭得直打嗝,孩子的亲爹已经叫暴雨冲走了魂。 返城通知书攥在手里像块烙铁,邵红梅在赵家沟的坟头前坐了整宿。天蒙蒙亮时,玉刚用小脏手给她擦眼泪,奶声奶气说:"妈,咱回家。"这话让她想起七年前离家时,月台上母亲喊的那声"早点回来"。 如今真回来了,母亲却抡起笤帚要赶人。街坊的闲话比西北风还刺骨,都说邵家闺女在乡下偷汉子。 直到邵红梅掏出赵砚田的烈士证,还有裹在蓝布包里的小虎头鞋——那是闫玉兰没来得及给孩子做的。老太太搂着外孙子哭得直抽抽,第二天就扯布给玉刚裁新衣裳。 邵红梅在街道糊纸盒,玉刚在胡同里追麻雀。哥哥嫂子要过继孩子,她死活不松口。日子苦是苦,可孩子半夜发烧,她顶着大雪往医院跑;粮票不够吃,她偷偷去血站卖过血。后来遇着个铁路工人不嫌她带孩子,两人搭伙过日子那天,玉刚改口叫爸叫得脆生。 二十年后清明,邵红梅领着穿军装的玉刚回赵家沟。当年种的枣树都老得挂不住果了,两座坟头前的草长得齐腰高。玉刚跪在坟前磕响头,邵红梅摸着石碑说:"砚田哥,玉兰姐,我把孩子带大了。"山风卷着纸钱灰往天上飘,像是故人给的回应。 胡同里的老邻居如今说起这事,还拍着大腿感慨:"要不说好人有好报呢,当年那个拖油瓶,如今在部队当上连长了。"邵红梅现在带孙子,总拿玉刚小时候的糗事逗乐。 有回小孙子问:"奶奶,您当年咋就那么死心眼?"老太太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蹿得老高:"人活着,总得对得起良心不是?" 主要信源:(顶端新闻——22岁未婚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家被母亲指责,没想到,随后她却抱过孩子:我和你一起养)

0 阅读:132

评论列表

舍巴尼

舍巴尼

1
2025-04-10 06:54

[赞][赞][赞]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