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83岁的姚广孝走到了生命尽头,但在弥留之际,却向朱棣提了一个请求:“

书雁聊人啊 2025-04-09 12:16:55

1418年,83岁的姚广孝走到了生命尽头,但在弥留之际,却向朱棣提了一个请求:“求陛下放了浦洽吧,关了15年也够了。” 姚广孝是个颇为矛盾和极具争议的人物。 身在空门,但他却不喜参禅礼佛,而是穷尽心力在俗世间搅动风云,被人提及时都免不了要加上“妖僧”二字。 他是靖难之役的幕后推手,也是朱棣的心腹谋臣,人称“黑衣宰相”。 可是朱棣得偿所愿,成了执掌乾坤的永乐大帝,论功封赏的时候,他却又甘愿隐藏功与名,留在寺院与青灯古佛为伴,凡此种种很让人不解。 尤其是他辅佐朱棣36年,从来没有为自己讨要过什么,却在油尽灯干之际恳求朱棣放了浦洽,更是有些匪夷所思。 虽然姚广孝和浦洽同为僧侣,早年间也是莫逆之交,经常聚在一起参禅论道。 只不过,由于两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分歧,以至于闹得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后来姚广孝追随了朱棣,浦洽成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两人也算是成了敌对阵营中的对手。 朱棣进入奉天之后,本不想跟一个出家僧人过不去。 怎奈,有人说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在浦洽的帮助下剃度为僧,趁乱逃出了奉天。 在朱家几兄弟当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处事狠辣果断、猜忌心重,为求心安,即便是掀起腥风血雨、杀得人头滚滚也在所不惜。 用那句经典的台词来说,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面对这样的风闻,猜忌心重的朱棣自然是难以做到心如止水,命人把浦洽扔进大牢图的就是心安,无论如何就是要搞清楚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的忧虑不无道理,毕竟朱允炆是被朱元璋堂堂正正扶上皇位的后继之君,在大明臣民心中可是正儿八经的正统皇帝。 而他不管如何被迫无奈,才起兵靖难坐上了龙椅,但在世人心中却始终是得位不正。 有他在,靠着霸气的威势还能压得住阵,可他的子孙们却没有那么高深的道行。 真到了那个时候,朱允炆只需振臂一呼,就会得到无数臣民的响应,逆风翻盘重掌乾坤。 一旦攻防易手,对于朱棣一脉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朱允炆肯定会拿朱棣的子孙开刀。 这样的结果,可是朱棣所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要把事情做绝,把所有的威胁都替子孙消灭殆尽。 一面逼问浦洽,一面派人四处寻找,这是朱棣坐上龙椅之后所做的两件头等大事,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 只可惜,15年来浦洽牙关紧闭,没有提及朱允炆的只言片语,四处寻找的心腹也一直没有消息,这让朱棣忧心忡忡几乎彻夜难眠。 有段时间他也在想,是不是自己想得太多了,说不定朱允炆真的命丧大火。 可是仅凭一具焦尸,他又难以说服自己,一直对能找到朱允炆的蛛丝马迹抱有幻想和希望。 正因如此,姚广孝提出释放浦洽的要求后,朱棣一时间也陷入了沉默。 不是他不想释放浦洽,而是他还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心中的疑虑还没有消除。 但姚广孝有从龙之功,而且在功臣中还处于首席的地位,朱棣不忍心连他最后一个心愿也满足不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棣最终还是决定满足姚广孝的心愿,命人释放了浦洽。 有了朱棣的承诺,姚广孝倍感欣慰,面带笑容闭上了眼睛。 浦洽重获自由的时候已经72岁,也快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但是他走出牢狱的第一件事,就强撑着病怏怏的身体,赶去送了姚广孝最后一程,随后便去了报恩寺清修,一直活到80岁。 姚广孝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就是辅佐朱棣成就了霸业,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心中的抱负。 但他因此背上了骂名,始终难以摘掉“妖僧”这个标签。 古人都讲“衣锦还乡”,否则就跟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行走一样毫无意义。 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在靖难成功之后也回过家乡,但与想象中的回乡场面却截然不同。 他不仅在世人眼中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僧”,就连亲人和朋友也是这么认为,对他取得成就冷若冰霜嗤之以鼻。 也许是这样的遭遇,让姚广孝的心中有了些许感触,隐藏功名修行的时候也进行了反思。 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一件让自己得到救赎的事情,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姚广孝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书雁聊人啊

书雁聊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