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变成难民的避风港。原本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如今却民怨沸腾,暴力事件频发。这个发达国家是如何被泛滥的“圣母”心一步步摧毁的? 昔日北欧“优等生”瑞典,究竟是怎么了? 三百起枪击案,这是瑞典在2024年交出的社会治安成绩单,几乎每一天,这个国家都有某个角落响起枪声。 25年初,短短一个月内,爆炸和谋杀案又发生了31起。更让人揪心的是,在一所专门为难民提供教育的学校里,枪声夺走了11条生命。 眼前这幅令人不安的景象,与人们印象里那个富裕、安全、高福利的瑞典,似乎已经判若两国。 这个国家并非没有辉煌的过往。远在17世纪,瑞典就凭借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欧洲称雄,这份实力为其后数百年经济文化的繁荣打下了牢固根基。 从奢华的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到讲求实用的恩格尔斯堡铁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上的15处瑞典世界遗产,默默诉说着它曾长达两百年的领先与荣光。 那份宁静与秩序,曾是许多人向往的北欧图景。 转变的节点与一场席卷欧洲的危机相关。当邻国纷纷收紧边境,审慎应对难民潮时,瑞典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持续、大规模地敞开国门。 2013年,瑞典接收了约29000名难民;随后更是宣布,给予所有来自叙利亚的寻求庇护者永久居留权。 到了2014年,一年内涌入的难民人数超过8万,瑞典还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保护政策。 开放的姿态,最初或许源于人道主义的善意。然而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涌入,给瑞典社会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压力。社会结构、公共资源的分配都面临严峻考验。 起初的同情,在日复一日的现实面前,渐渐被更复杂的情绪所取代。 当公共资源变得紧张,当一些本地居民感到,自己辛苦付出构建的福利体系,正被不断涌入的新移民大量消耗时,不满开始悄然累积。 有人认为,过于宽松的政策带来了良莠不齐的局面,加之难民群体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有时甚至被认为超出了普通国民待遇,这种感受上的落差,逐渐侵蚀着社会的和谐氛围。 当一部分瑞典人感到家园不再熟悉,珍视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战时,矛盾便难以避免。 如果政府未能及时有效地弥合分歧、疏导情绪,社会的裂痕便可能加深。 就这样,这个曾经的北欧模范生,在经历了深刻的政策选择和社会变迁后,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思考着如何在人道主义与社会承载力之间,找回曾经的平衡与安宁。 来源:曾为全球"榜样国家" 瑞典为何悄悄从"天堂"坠落——环球网 2018-09-25
美国想不想打中国?你一点都不用怀疑,他是真的想!就目前这个局面来说,如果美国觉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