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才是“人间清醒”!上海一位74岁退休大爷表示:“买墓根本没用!我从不去给爷爷扫墓,也不期待子孙来给我扫墓。人一旦死了,一切就结束了,把骨灰撒到江河里就行,没必要浪费钱去买墓地。现在墓地几十万,每年还要收管理费,如果不交费,说不定哪天就把你的坟给挖了……” 最近,网上因为这位上海老先生的一番话,掀起了不小的讨论。 这位74岁的退休干部徐大爷在公园里跟年轻人聊天时,坦言自己对身后事的看法:“买墓地毫无意义!” 徐大爷的想法很直接,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他不打算让子女为他买墓地,甚至直言自己从未给爷爷扫过墓,因为压根不知道墓在哪儿。 在他看来,生命终结,就像灯灭了,一切归于尘土。花几十万甚至更多买块墓地,加上每年的管理费,实在不值当,是“冤枉钱”。 他琢磨着,要是将来没人续费,那墓地也难保长久。 比起这些,他觉得老人在世时子女能多些关怀和陪伴,这比人走了以后在墓前摆样子、搞形式强多了。他早已嘱咐孩子们,将来把他的骨灰撒入江河,回归自然就好。 徐大爷这番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他对父辈墓地花费的观察和对未来的现实考量。他这种看似“洒脱”的观念,在网上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一些人觉得徐大爷的想法过于冷淡了。毕竟墓地不仅仅是一块地,它承载着生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一个具体的情感寄托。 清明扫墓、烧纸,是延续了千百年的文化习惯,是追思祖先、连接家族记忆的方式。 有人说爷爷奶奶走了二十多年,每年去墓前看看心里才觉得踏实,这跟迷信无关,纯粹是感情。 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对徐大爷的“人间清醒”表示理解甚至赞同。他们认为徐大爷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但没说出口的话。生命走到尽头,所谓的“身后之地”不过是形式。几十年、上百年后,谁还会记得去祭扫? 与其耗费巨资在形式上,不如把心思和资源用在当下,好好对待活着的人。只要老人在世时得到孝顺,过世后心中存有怀念,这就足够了。 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也戳中了不少家庭的痛点:越来越贵的墓地价格,让许多人感叹“死不起”。 同时传统土葬习俗在现代社会也面临挑战,比如几代人下来坟头散布,清明祭扫成了不小的负担。 有人就此提出,是不是可以考虑其他纪念方式,比如建祠堂、供奉牌位,更能体现文化传承,也更符合实际? 徐大爷的几句心里话打开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传承孝道、如何面对殡葬现实的公共讨论空间。 如何在尊重传统情感与适应社会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确实是咱们这个时代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呢?你赞同大爷的观点吗? 信源:网友分享原声采访
儿子是新上海人,所以我近几年来上海比较频繁,这里来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吧。我一个朋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