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年近60的德国上将,端着长枪给士兵断后。德军士气大振,居然有4万人突围成功,然而施特默尔曼上将却战死了。 1944年初,二战东线战场已经成了德军的噩梦。德军在乌克兰的地盘几乎丢光,只剩科尔松-切尔卡瑟地区还像个孤零零的钉子,硬撑着没被拔掉。当时,苏军已经集结了100多万兵力,坦克、火炮铺天盖地,准备一口气吞掉这块突出部。德军元帅曼施坦因早就看出局势不妙,劝希特勒赶紧撤退,缩短防线保住实力。可希特勒呢?这家伙死脑筋一根筋,非要死守科尔松,说什么“这是战略要地,不能丢”。结果,他的固执把前线将领逼到了绝路上,谁也不敢违抗,只能硬着头皮撑着。 1月25日,苏军动手了。先是喀秋莎火箭弹像不要钱似的砸下来,德军阵地瞬间变成火海。紧接着,苏联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冲上来,三天不到,德军防线就稀里哗啦地垮了。6万多德军被围在切尔卡瑟附近一个几十公里的口袋里,外头是50万苏军虎视眈眈。这仗还没怎么打,结局好像就已经注定了。 被围的德军里,有6个师,差不多6万多人,包括精锐的“维京”装甲掷弹兵团,还有一支从比利时法语区拉来的瓦隆突击旅。指挥这帮人的,就是第11军军长威廉·施特默尔曼上将。这位老将当时快60岁了,放在今天早该退休,可在战场上,他得扛起这烂摊子。 苏军围得死死的,德军想跑都跑不掉。希特勒还下了死命令:守住阵地,等援军来救。可援军在哪儿呢?曼施坦因倒是拼了老命,凑了10个装甲师去解围,一度还挺猛,把苏军防线撕开了一道口子,最接近的时候离被围部队就10公里。可惜,苏军后劲太足,坦克一波接一波涌上来,德军援军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到了2月15日,曼施坦因没办法了,发了封电报过去:“兄弟们,援军顶不住了,你们自求多福吧。” 这时候,苏军还派人来劝降,说得挺漂亮:“你们打得不错,投降吧,保证不亏待你们。”换成一般人,可能就动摇了。可施特默尔曼不吃这套,他觉得军人投降就是耻辱,哪怕前面是死路,也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施特默尔曼不是没机会跑。有人建议他坐飞机撤出去,毕竟他是将军,级别高,上面也愿意保他。可他死活不干,把飞机的位子留给了伤员,自己留下来跟部队一块儿扛。他知道,留下来是九死一生,可他觉得,将军不能扔下士兵自个儿跑路。 面对绝境,施特默尔曼冷静得很。他算了算,硬守肯定是死路一条,突围至少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做了个大胆决定:把2000多重伤员留下,让医疗兵陪着等苏军处理,其他人轻装上阵,连夜突围。这决定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扔下重武器和辎重,等于把部队的火力全削没了,只能靠人拼命。 他还亲自点了“维京”师当先锋,这帮家伙战斗力强,能撕开缺口。断后的任务,他留给了自己和瓦隆突击旅。手下劝他:“将军,您岁数大了,别亲自上啊!”可他不听,说:“你们还年轻,我这把老骨头顶在后面,天经地义。”这话听着糙,可句句透着担当。 2月16日晚上,天公作美,暴风雪来了。雪下得伸手不见五指,正好给德军当掩护。突围开始了,“维京”师在前头冲,硬是撞开了苏军的封锁线。可后面就没那么顺利了。步兵在雪地里走得慢,好多人迷了路,直接撞上苏军坦克,被碾得稀烂。断后的部队更惨,施特默尔曼带着人扛着步枪,硬打硬拼,没重武器支援,只能拿命填。 第二天中午,残兵好不容易摸到格尼洛伊提基河边。河面冻是冻住了,可早就被炮火炸得稀碎,想过去只能跳进冰水里游。不少人直接冻死在水里,爬上岸的又被苏军狙击手撂倒。好在德国第一装甲师及时赶到,接应了一下,总算救下点人。可6万多人里,最后突围成功的也就1万出头,其他的全折在路上了。施特默尔曼也没能活着出来,他在断后的时候战死了,尸体后来被苏军找到,手里还攥着把步枪。 苏军收拾战场时,在一个高地上发现了施特默尔曼的遗体。这位60岁的老将胸口中了一枪,手里紧紧抓着Kar98k步枪,像是要跟谁再拼一把。苏军司令科涅夫听说后挺感慨,说自己从没见过哪个将军这么硬气,亲自拿枪给士兵断后。他还特意让人厚葬了施特默尔曼,顺便给他的墓碑刻了句话:“愿炮火在这儿停下。” 这场仗打完,科尔松-切尔卡瑟就成了德军在东线的又一个大败仗。希特勒的瞎指挥坑了6万将士,曼施坦因的援军也没能翻盘。可施特默尔曼的故事,却在这片废墟上留下了点不一样的东西。他不是什么战神,也没打赢,可他用命换来了1万人的生路,也让后人记住了一个军人的硬骨头。
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
历史海大富
2025-04-10 19:24:01
0
阅读:958
leizps
先说4万人突围,后面又变成1万[笑着哭]
用户13xxx06 回复 04-11 13:20
4万人突围主要是“维京师在前面冲”,他保护的是最后突围的那部分人。
taoyang316
Costa
现在的德国,天然气管道被老大哥炸了,屁都不敢大声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