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司马懿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才能本该在朝堂发光发亮,但年轻的司马懿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当时的朝廷正处于曹操掌权的时期,朝中党争不断,权力更迭频繁。司马懿深知这个时候出仕,极有可能会陷入派系斗争的泥潭。 因此,他做出了一个看似软弱实则明智的决定:以中风病症为由,推脱了曹操的征召。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在整个建安年间,司马懿都保持着这种不引人注目的状态。表面上他是个病弱之人,实际上却在默默关注着天下大势。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黄初七年,也就是公元226年,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曹丕病重,在崇华殿南堂召见司马懿、曹真和陈群三人,任命他们为辅政大臣。 这是司马懿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曹丕甚至专门下诏告诫太子曹叡,这三位大臣的话不可怀疑。从此,司马懿正式踏上了权力舞台。 曹叡继位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开始展现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当时,孙权觉察到曹魏政权交替的机会,立即发动了进攻。 面对这次危机,司马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先是击退了孙权的主力,接着又在襄阳城下打败诸葛瑾,最后还成功斩杀了张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军功。 这场战役让司马懿获得了骠骑将军的高位,彻底确立了他在军事上的地位。从一个"病弱"的文官,到威震四方的大将,司马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司马懿在军事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是平定孟达叛乱。在得知孟达准备叛变后,他用了一个极其巧妙的计策,先送信安抚孟达,同时秘密调动军队。 仅用八天时间,司马懿带领大军行军一千二百里,最终只用了十六天就平定了这场叛乱。这次军事行动展现了司马懿雷厉风行的作战风格,也确立了他在军事上的威望。 在与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战中,司马懿展现出了另一面的军事才能。面对来势汹汹的诸葛亮,他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用持久战消耗对方。 即便诸葛亮派人送来女装羞辱,司马懿也始终保持冷静,没有轻易出战。这种隐忍的战术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代表作。 在平定辽东的战役中,司马懿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渡过辽水,三战三捷击败公孙渊。 这场胜利彻底解决了困扰魏国多年的辽东问题,让司马懿的军事声望达到顶峰。战后,他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赞赏和重用。 在政治舞台上,司马懿展现出更为老辣的一面。当曹叡驾崩后,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 面对曹爽不断扩张权力,司马懿选择了暂时隐忍。他不与曹爽正面冲突,而是静待时机的到来。 在家族势力的经营上,司马懿表现得极为谨慎。当时司马家族已有三个列侯、四个骑都尉,但司马懿却大力拒绝族人继续入朝为官。 这种看似削弱家族力量的做法,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引起朝廷猜忌。司马懿深知,过分张扬的权势必然会招致祸患。 正始年间,曹爽多次做出错误决策。他不顾司马懿劝阻出兵伐蜀,结果损兵折将;擅自调动中垒、中坚营的兵权,削弱了皇权的控制。 面对这些失误,司马懿始终保持沉默。他选择继续装病在家,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这个时机终于在嘉平元年到来。趁着魏帝曹芳外出祭拜的机会,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曹爽集团。 嘉平三年,司马懿在洛阳生命垂危之际,留下了两个重要的遗嘱。第一个遗嘱是关于自己的身后事:要求简葬,不立坟碑,不准后人上坟祭拜。 这个看似简单的遗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司马懿作为一个成功夺取曹魏政权的权臣,深知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将饱受争议。 他用这种极度谦逊的方式来淡化自己的政治形象。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为子孙后代减轻了政治压力。 第二个遗嘱则是关于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司马懿详细规划了权力交接的步骤,为子孙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处理朝政方面,司马懿强调要继续保持对魏帝的尊重。表面上要维护魏帝的地位,实际上则要掌握真正的权力。 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明目张胆夺取政权可能引发的动荡,又能稳固司马家族的实际统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传承。 在家族发展方面,司马懿告诫后人要继续保持低调谨慎的作风。不可贪功冒进,要循序渐进地扩大家族影响力。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最终帮助司马家族完成了从权臣到皇族的转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这个过程显得水到渠成。
晋朝为何连历史书都不提司马懿?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