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代所说的“民”解释成是中小地主,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管子·牧民篇》中说:“民

儒家羊学 2025-04-11 12:51:33

把古代所说的“民”解释成是中小地主,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管子·牧民篇》中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难道解释成是中小地主担心劳累困苦,担心生计艰难,担心生命受到威胁,担心贫不能娶?

《老子》中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难道要解释成中小地主不怕死?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难道要解释成中小地主面有饥色?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载:武则天因为杀女、杀子、杀兄、杀弟、杀姊、杀侄、杀孙,“英藩贤戚,百不一存”,总之是因为杀人太多而做贼心虚,要求佛祖保佑,所以就禁止全国人民杀生吃肉,“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这里说的是中小地主饿死者甚众?

唐代白居易的《道州民》:“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这里说的是湖南道州的中小地主都是侏儒,被当做奴隶来买卖,并进贡给朝廷?

五代孟昶《戒谕辞》中说:“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这里说的是中小地主好虐待?民脂民膏都是中小地主缴纳的赋税,古代普通老百姓是不承担赋税的?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苏州等处人民多有逃亡者,询之耆老,皆云由官府弊政困民所致。”这里说的是苏州的中小地主大量逃亡?

明朝崇祯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以死者始相聚为盗。”这里说的是明末的中小地主食树皮草根食观音土,然后不甘心于饿死,铤而走险成为盗贼?

中国古人经常说的“民不聊生”,难道是地主阶级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这里司马迁说的是中小地主不聊生了?

鲁迅在《杂文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中说:“明朝的魏忠贤是太监——半个女人,他治天下的时候,弄得民不聊生。”这里鲁迅说的是地主阶级不聊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中对“民”的解释:“古人民、盲每通训。如《贾子·大政下编》:‘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而以之为奴隶之总称……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民、臣字均用目形为之。臣目竖而民目横,臣目明而民目盲。此乃对于俘虏之差别待遇……其愚憨而暴戾者,初则杀戮之,或以之为人牲,继进则利用其生产价值,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先秦史家晁福林在《从“氏族之人”到“编户齐民”——试论先秦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的变迁》一文中指出:“商周时代,民是社会身份低下之人,和奴仆相近”。其实就是周初所说的“野人”。

因为家庭的原因,成为文盲,不是你的错。但是要利用自媒体来宣传这些反智的观点,你能不能先查一下《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于“民”字的解释?

按《逸周书·世俘解》所载,武王东征,灭九十九国,降六百五十二国。后来周公的第二次东征,更是将殷顽民和东夷族群杀得血流漂杵。顾颉刚在《尚书大诰研究·历史部分——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要归功于三个人,第一位就是周公,他并下鸟夷,一直到了东方,到了海边。东征名义上是平叛,实际上则大大开拓了疆域。河北、山东都被吞并了。这个地带原是鸟夷的居留地,鸟夷人被迫分散,有的留下,有的逃到南方,有的逃往西方,有的跑往北方。所以周公东征的地方愈大,鸟夷人的分散也愈广。后来的秦人,姓嬴,是鸟夷的一族。周公把秦人从东方赶到了西方……周公东征攸(条)国胜利之后,大抢大掠,捆缚了他们的男女做周人的奴隶,夺取了他们装在筐子里的币帛来给周人享受。周王的‘勿遗寿幼’一语,是要把敌方的老年、少年一网打尽,态度何等凶恶。”这里面就涉及到西周初年所说的国人与野人。国人就是周族,而野人就是武王和周公两次东征所征服的周族以外的其他族群。秦人的祖先出自东方的鸟夷,后来被周族俘虏迁徙到西北养马,又斥之为“秦戎”,他们在西周时期通通都被视为野人,一直到东周时期都还受到歧视。在西周金文中,秦人被称为“秦夷”,如询簋、师酉簋、师酉盘等铭文。 春秋时《管子·匡君小匡》中说:“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 儒家经、传对此亦有明言,如《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公羊传·昭公五年》:“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战国策·魏策》亦载:“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0 阅读:25
儒家羊学

儒家羊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