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张作霖四姨太想吃红烧肉,厨师不给做。四姨太和厨师吵了起来。厨师竟以下犯上,把滚烫热汤泼在她旗袍上,她大声尖叫,找张作霖撑腰。谁知,张作霖却扇四姨太一巴掌。 20世纪初的奉天城,一个叫许澎阳的女子成为了张作霖的第四个姨太太。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家女,成为了军阀张作霖的姨太太,这本身就像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 许澎阳生于1888年,是河北宛平县人,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中只剩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对母女身上。 为了生计,许澎阳和母亲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了奉天省的新民府。在这里,她们靠着帮人洗衣服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虽然清贫,但还算平静。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预料,十几岁的许澎阳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贫家的漂亮女子很难守住自己的平静生活。 许澎阳最终流落到了天津的一处风月场所。在这里,她遇到了来天津办事的张作霖。当时的张作霖虽然还不是后来那个威震东北的大帅,但已经是一方军事势力的掌控者。 张作霖一眼就被许澎阳的容貌所吸引,当即决定为她赎身。许澎阳就这样从风尘中被张作霖带回了奉天,成为了张府的第四位姨太太。 与其他军阀的姨太太不同,许澎阳进入张府后并没有一味地沉迷于享乐。她意识到自己过去因为贫穷而失学,如今有了条件,就想要补回这个缺憾。 在张府生活安定后,许澎阳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她主动终止了一次怀孕,然后报名去了奉天女子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但这个决定很快就遭到了张作霖的反对。在张作霖的观念里,姨太太去上学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面对张作霖的命令,许澎阳只能从学校回到府中。 然而许澎阳并没有放弃求知的愿望,她开始在府里跟张作霖的孩子们一起上课。由于基础薄弱,跟孩子们一起从基础知识开始学起,反而更适合她。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张作霖能够从一个普通的马贼一步步成为东北王,靠的就是他独特的治军之道。他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张作霖,跟着我,什么都会有的!" 张作霖深知在战乱年代,军饷和粮饷是稳定军心的关键。他始终坚持"足粮足饷"的政策,保证士兵能吃饱穿暖,这也是他能快速扩充势力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治军中,张作霖也十分注重与士兵同甘共苦。当军队遇到困难时,他会带头与普通士兵一起吃苦,用这种方式来凝聚军心。 1908年的这次出征,部队遇到了严重的粮食补给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张作霖立即下令全营统一伙食,从他自己到普通士兵,都要吃一样的粗粮。 这本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却因为张作霖带着四姨太许澎阳随军而变得复杂起来。在军营中带着姨太太本就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 许澎阳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姨太太,突然要适应军营的艰苦生活,确实不太容易。每天吃着粗糙的军粮,喝着清淡的萝卜汤,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军营的生活不仅仅是伙食简陋的问题。作为军营中唯一的女眷,许澎阳在日常起居上也面临着诸多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许澎阳实在无法忍受清汤寡水的伙食,就想让厨房给自己开个小灶。这个要求在平时或许不算过分,但在当时全营统一伙食的特殊时期,就显得格外敏感。 火头军严格执行张作霖的命令,拒绝了许澎阳的请求。这个决定虽然符合军纪,但却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冲突。 厨房里的争执很快就升级成了一场激烈的冲突。一个是地位尊贵的姨太太,一个是军中的火头军,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在军营中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场冲突最终以火头军将滚烫的热汤泼在许澎阳的旗袍上而告终。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军营纠纷。 当消息传到张作霖耳中时,整个军营的人都在等待他的反应。在当时的军阀体系中,一个普通士兵得罪了军阀的姨太太,按常理来说后果会很严重。 在场的许多士兵都见识过其他军阀是如何处置这种情况的。一般情况下,得罪了姨太太的下人不是被打个半死,就是直接被赶出军营。 张作霖来到现场后,认真听取了双方的说法。许澎阳诉说着自己如何被烫伤,而火头军则强调自己是在执行军令。 然而,张作霖的处理方式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没有惩罚火头军,反而当众给了许澎阳一记耳光。 张作霖还特意表扬了火头军,称赞他严格执行军令的态度。这种处理方式立即在军营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这个事件很快在军营中传开,成为了张作霖爱兵如子的又一个例证。士兵们看到,在张作霖这里,军令确实是高于一切的。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作霖在火车上被炸成重伤,并没有当场死亡,被抬回大帅府,临终前
【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