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时,很多美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老婆陪着,就找了越南当地的女子。结果20年后,美军回美国了,谁知他们压根儿没想把这些越南女子和他们生的混血孩子带回美国,那这些混血孩子后来如何了?
雨后的街头,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蹲在路边数蚂蚁。来来往往的行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却没人愿意靠近她。
这个小女孩有着标准的越南人长相,却偏偏生着一双西方人特有的淡色眼睛——她是美越战争留下的混血儿,一个被两个国家同时遗忘的孩子。
因此,这双漂亮的眼睛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好运气,反而让她成了别人指指点点的靶子。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穿着军装的美军士兵,成了这个热带国家最突兀的存在。他们中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逃避国内经济萧条的中年人,还有的是被强制征召的年轻人。
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士兵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竟然扎下了根——他们和当地女子组建了家庭。
在集市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高大的美国兵紧紧搂着娇小的越南姑娘,两个人的语言都不太通,却在用蹩脚的英语和手势交流。
当地人称这些女子为“美妇人”,语气里充满复杂的情绪。有的是真心相爱,更多的则是现实的妥协。对此,有姑娘表示:“与其饿肚子,不如找个依靠。”就这样,她用三个鸡蛋换来了一顿美军的午餐罐头。
慢慢地,像她这样的姑娘越来越多。
1973年春天,一份令人震惊的报告递到了白宫办公桌上:在越南的美军混血儿数量已超过5万。五角大楼的官员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与此同时,在越南广治省的野战医院里,一个叫玛丽的护士,抱着她刚出生的混血女儿泣不成声:“他答应过会带我们去加利福尼亚的...”但她的美国情人上周刚收到调防命令,连句告别都没来得及说就匆匆登上了直升机。
1975年4月30日,最后一架美军直升机从西贡大使馆屋顶仓皇撤离的画面,震惊了世界。对那些混血儿家庭来说,这个日子的意义更加残酷。
在一些地区的港口,随处可见十几个混血小孩举着写有英文字母的纸板,希望父亲能认出他们。可岸边的美军舰船渐行渐远,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淹没在了引擎的轰鸣里。
战争结束了,但混血儿们的苦难才刚开始。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那些美越混血的孩子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不是因为他们个子高,而是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们同桌。
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表示,“别人都说我们是敌人的孩子”。除此之外,他们母亲的地位在当地也不见得有多高,孩子母亲白天在服装厂打工,晚上还要兼职做清洁工,就为攒够送他们离开越南的钱。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一些退役士兵开始寻找自己在越南的孩子。但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美好结局,更多的时候,这些父亲找到的只是一块墓碑,或者干脆杳无音信。
如今的越南街头,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混血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能等到父亲的消息。
由此可见,混血儿们虽然带着两个国家的烙印,却不被任何一个国家真正接纳,不过,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战争最深刻的控诉。
信息来源:美军从越南撤离后,还留下了2样“东西”,让越南人恨透了——要塞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