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陈锡联、许世友、韩先楚四位位开国上将,建国后顺风顺水,在军中地位不可动摇

浅笑对风吟 2025-04-12 20:04:52

杨得志、陈锡联、许世友、韩先楚四位位开国上将,建国后顺风顺水,在军中地位不可动摇,安如磐石。四人之中,杨得志代表一野,陈锡联代表二野,许世友代表三野、韩先楚代表四野。 1928年10月,杨得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杨得志先后担任了红四军第11师的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等职务,参与了文家市、吉安等地的反围剿战斗。到1932年,他已成为红一军团第7师第20团团长。 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意图摧毁工农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压迫,杨得志指挥的红军部队顽强抗战。 在国民党三个师的围攻下,杨得志的红一团坚守阵地三天三夜,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和坚韧精神,获得了总部的表扬。然而,敌我力量悬殊,红军最终不得不启动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长征。 长征期间,杨得志的红一团充当了开路先锋和后卫,在行进过程中始终坚守岗位,尽全力保护主力部队的安全。 1935年5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时,杨得志率领的17名战士冒着大雨,抢先穿越天险,成功为主力部队开辟了前行的道路,为红军的顺利过河提供了保障。 在随后的一段长征路程中,杨得志参与了直罗镇战役和山城堡战役,这些战斗的胜利大大削弱了敌军的追击力量,确保了红军能够继续北上。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杨得志被召回部队,继续担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参与了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抗战首次大捷,杨得志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平型关战役胜利后,杨得志被朱德任命为344旅旅长,接替病重的徐海东,进一步巩固了八路军在华北的抗日力量。 1940年,杨得志指挥八路军晋冀鲁豫支队,成功进攻敌伪军石友三部队,取得了显著胜利,晋冀鲁豫军区因此得以建立,杨得志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此后,他指挥部队多次成功粉碎日伪军的进攻,为保卫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3年,杨得志指挥部队向八公桥发起突袭,成功歼灭了伪军第二方面军,缴获大量武器,挫败了敌人侵占抗日根据地的企图。这一战功使得杨得志在军事上声名鹊起,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指挥官。 次年,杨得志被调回延安,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安全。1945年,他作为晋冀鲁豫军区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七大的历史性会议,见证了党的一大步伐。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晋察冀边区的杨得志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参与了保卫承德的战役。由于敌我力量差距悬殊,为了保全部队的有生力量,他决定先行撤离。 此战结束后,杨得志继续在聂荣臻的调度下留在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并在1947年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 进入1947年后,杨得志开始了更加艰巨的作战任务。在10月,他指挥部队参与了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成功攻克了石家庄,并为解放军的歼灭战和大城市攻克战役树立了典范。 1948年12月,杨得志参与了平津战役,并成功攻克了新保安,消灭了国军第35军。在这场战斗中,他的部队展现了极高的战术水平和执行力。战役结束后,他率领部队进攻太原,成功攻占了被誉为“百年坚城”的太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战局的推进,杨得志的部队逐渐向西北挺进,并与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会师,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成功解放了兰州、宁夏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担任了宁夏银川市军管委员会主任,负责宁夏的军政工作。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得志被调往朝鲜战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杨得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负责朝鲜撤军和战后重建工作。归国后,他被任命为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并于1955年毕业。同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 随后的几十年间,杨得志始终活跃在中国军事领域,先后在山东、武汉、昆明等地工作,并在1979年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1979年2月,越南侵略中国的行为引发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年69岁的杨得志被任命为西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带领部队迅速展开反击,击溃了越南人民军的主力部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 1982年,时年72岁的杨得志被任命为政治局委员,并于1983年成为军委委员。1987年,已年满77岁的杨得志因健康原因不再适宜继续担任职务,但依然被任命为顾问委员会常委,继续为国家出谋划策。 参考资料: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编. 《红色名人印迹》 2014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