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禁军管带、国民党中将到八路军总部中将总参议,周思诚先生的传奇经历】周思诚祖籍浙江绍兴,寄籍河北保定,早年投考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北洋新军中任排、连、营长等职。 周思诚看到清朝政府腐败媚外,国事垂危,乃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8年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他任清廷禁军管带。 民国肇造,陆军军官学校于1912年在保定建立,周思诚转入保定军校中担任少校队长,开始了他的军事教育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 1923年,保定军校关闭后,周思诚应晋军商震之邀,前往山西任商震的师参谋长,以后便长期与商震共事。 北伐战争至中原大战时,周思诚任晋军第三师师长。在中原大战中,晋军战败,周思诚曾被蒋军俘虏。由于俘虏他的蒋军将领原是他保定军校的门生,因而得到优待。 此时,周思诚对新旧军阀混战,祸国殃民,十分反感,并一度消极隐遁。1933年,为抗日救国,他应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之邀,出任河北军政学校教育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三十二军奉命在平汉线正定县城与日军作战。周思诚掌管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后勤。 三十二军在正定作战异常激烈,伤亡严重,损失很大。但国民党当局并没有补给一枪一弹,全靠三十二军原有的装备支撑。饷粮输送主要靠铁路,亦因日军飞机轰炸而告中断,后勤工作十分困难。 正定之战,三十二军一四一师伤亡过半,其中不少曾是周思诚的学生,他痛心疾首,涕泪交流。正定弃守后,三十二军南撤至彰德防守。 周思诚听到八路军在平型关重创日军的捷报,他公开说:“要扭转败局,非学八路军不可。” 当他听说八路军先头部队进入太行山东麓时,欣喜地说:“中国得救了!” 在彰德,三十二军与日军激战数日,敌陷彰德。不久,三十二军移驻河南朱仙镇、开封等地休整,周思诚向商震建议派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战术。 1940年6月,商震被剥夺军权调任重庆军委会办公厅主任,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一职由周思诚代理。不久,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由蒋介石之嫡系霍揆彰升任。 周思诚目睹国民党军队中争权夺利,互相拆台,蒋介石排斥异己不择手段,实在是黑暗至极,再干下去毫无前途,于是电呈周恩来,坚决要求去延安。 周恩来立即回电,表示热烈欢迎。1940年8月初,周思诚与中校参谋封景光、少校参谋马骥以前往西安探亲之名,启程去重庆,绕道赴延安。 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首先迎接他们的是边章五。边章五把周思诚称作老师,原来他也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这让周思诚又惊又喜。 周思诚见到了周恩来、叶剑英,平易近人的周恩来令周思诚的拘谨一扫而光,谈话主要围绕国民党军队上层内部的斗争以及军事教育的情况。 这次会见之后周思诚说:“周恩来真乃亘古一圣杰。八路军真会做工作,偏偏由我的学生边章五来引见。” 周思诚从重庆启程前往延安,一路走了十几天才到达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思诚见到了董必武。 董老与周老握手言欢,两位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同盟会员十分亲切地交谈。周思诚脱去国民党军服,穿上八路军自做的粗布灰军装。 马骥离开湖南时,曾秘密带出一张战区一级地图,这时交与董老。周老事先不知此事,看到后很惋惜地说:“若能多带几份就好了,延安缺这个。” 周思诚是民国元老,有名的军事教育家,这样重要的人物投奔了延安,确实引起了极大轰动。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他放着高官不做,跑到延安,真是老糊涂了。 10月23日,朱总司令宴请周思诚,并拿出一份委任状,委任周思诚担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中将总参议。 朱总司令与周思诚谈起往事,从同盟会谈到辛亥革命,又从蔡锷反袁护国战争谈到军阀混战,气氛十分亲切融洽。 周思诚问朱总司令,他有个学生叫王长江,听说投奔八路军后被大卸八块杀掉了?朱总司令哈哈大笑告诉周老,王长江在八路军中当旅长,此时正战斗在敌后。 延安的生活十分困难,周思诚的伙食费比别人高些,他十分不安,“我是一心干革命的,不用吃得这样好,整天当客人对待。” 周思诚同延安所有的干部战士一样,参加大生产运动,在窑洞前的一小块空地上开荒种地。余暇之时,他便一丝不苟地撰写朱总司令委托他写的北洋军阀史料。1943年他被评为总部机关生产模范。 1943年元旦,毛主席祝酒时称周思诚是“旧军人的大旗”,周老兴奋得一夜未睡。同年3月,在朱德、叶剑英的介绍下,年近60岁的周思诚入了党。 解放战争时,周思诚任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做统战工作,策动蒋军起义。 解放后,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府委员、监察厅厅长、参事室主任等职。 1964年9月,周思诚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2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