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江苏宜兴寻根祭祖时,被记者拍下的照片。 这件事情在当时宜

小博大史 2025-04-14 11:21:49

这是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江苏宜兴寻根祭祖时,被记者拍下的照片。 这件事情在当时宜兴的《品报》上有详细报道。目前,这份报纸还留存于宜兴档案馆中。 报道描述:当天,蒋介石于中午1时左右抵达徐舍,与他一同前往的除了宋美龄,还有军务局长俞济时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 蒋介石身穿灰色长袍,外罩黑马褂,头戴紫色礼帽,持手杖。而宋美龄穿一件紫红旗袍,外罩黑色大衣,头上戴着一顶阔沿草帽。 随后在当地官员的安排下,蒋介石一行改乘游艇向都山荡进发,约2点时,一行人来到蒋澄墓地。 族人蒋耀坤等人已等候多时,待见到蒋介石一行,立即上前迎接。 蒋介石与宋美龄则将带来的花圈敬献于墓前,并在墓碑前默立3分钟,记者也就是在此时,拍下了这张画面很虔诚的照片。 有人肯定好奇,蒋介石是溪口武岭人,怎么会跑到宜兴祭祖?他祭拜的蒋澄又是什么人呢? 这事还得从蒋介石修族谱说起。 武岭蒋家自清代起,就每隔30年修一次族谱,延续到蒋介石这一辈时,位高权重的他更是把修族谱的事当作了自己的责任。 其实,自从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后,蒋介石一直强调宗法不符合新时代的法律精神,一再要求把宗族成员的身份关系,转化为契约关系,但他虽然这样说,自己却大修族谱。 蒋介石为此给自己开脱,说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想到母亲在世的恩德,是以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来完成这件事,以使自己不忘本。 其实,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蒋介石与历代王朝的帝王一样,都希望能通过祖上显贵,以显示自己的“正朔”身份。 为了查证祖宗,在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就安排吴稚晖、陈布雷与沙孟海负责族谱的修缮工作,并且在修缮的过程中,蒋介石还常有过问,可见蒋介石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江苏宜兴的县长蒋如镜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称宜兴蒋家与武岭蒋家同祖同根,都是东汉蒋澄的后人。 蒋如镜并非信口雌黄,因为随信他还奉上了宜兴蒋氏宗谱,而从宗谱中确实也找到了宜兴蒋家迁往奉化的记载。 这个消息让蒋介石大为高兴,因为在这之前,他所能查到的祖先是北宋时期的“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 蒋浚明生前只是个小官,告老还乡后,作为乡里的贤达,他乐善好施,铺路修桥,因此很有口碑。 但一个小官固然不值得大书特书,可蒋浚明生的2个儿子很厉害,不仅都中了进士,还在朝中做了官,这个事在当时引为美谈,所以在他死后,皇帝看在他儿子是国之栋梁的份上,追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蒋介石追根溯源,后来又找到了后梁一个叫蒋宗霸的小官吏,认为这应该是蒋家先祖,因为蒋浚明是蒋宗霸的孙子。 不过这两人都不是王侯将相,不足以让蒋介石炫耀自己的出身。 所以,当蒋介石打开用红绸布包裹的宜兴蒋氏宗谱后,他立刻命沙孟海查访位于都山荡的蒋澄墓。 沙孟海本就对宗谱学很有研究,再加上他严谨务实,因此深得蒋介石信任。 经过对比县志及多方面考证,蒋澄的身份也就明朗起来。 蒋澄的父亲蒋横,是光武帝刘秀身边的将军,曾参与过讨伐赤眉军等战役,由于功勋卓著,深得刘秀器重,后来遭奸人陷害而死,而蒋横的9个儿子虽然免死,却被要求迁徙他乡。 蒋澄就是在那时,迁徙到了江苏宜兴。 后来,蒋横得以沉冤昭雪,以王礼迁葬,皇帝还给他的儿子们都封了侯。蒋澄居住的地方叫了亭乡,所以他就被封为了了亭侯。 随后,蒋澄又被皇帝任命为婺州刺史,虽说官职不算大,但他为人极豪爽,再加上他政绩突出,因此多次得到朝廷嘉奖。 60岁后,蒋澄告老还乡,回到了宜兴,热心于公益事业,因此慈名远播,直到70岁才无疾而终。 古代能活以70岁,且无疾而终者寥寥,所以人们都认为蒋澄是有神灵庇佑,于是给他修了了亭祠,好用来祭奠他。 至于蒋澄的后人,由于要规避战祸,又从宜兴迁徙到台州,再至奉化,所以说武岭蒋家,与宜兴蒋家共祖,确实也有根可考。 至于蒋姓源于西周姬姓,亦找到了史料。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第三子伯龄被封为蒋国男爵,他就是蒋姓始祖,后来蒋国被楚国灭亡后,伯龄的后人便以国为姓,即为蒋氏。 得到结论后,蒋介石喜极而疯,适逢第二次当选总统,于是在宣誓就职前夕,携夫人宋美龄兴冲冲地赶到宜兴祭祖,从此后他更是以“宜兴蒋氏第114世孙”自称。 可惜虽然从祖上找到了“出身”,但国民党的败势已成定局,因此仅做了一年大总统的蒋介石,在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下,很快就狼狈地逃到了台湾,自那以后他再没能回过大陆,至于他拜祭的蒋澄墓,也在战火中,被破坏殆尽。

0 阅读:42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