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的南京刚下过雪,中山陵旁的梅花山还飘着冷香。300斤TNT炸药炸开汪精卫墓的那一刻,围观百姓的叫好声盖过了爆破声。当工兵撬开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墓室,棺木里的遗体保存得还算完好,可陪葬品只有一张三寸长的白纸,墨迹未干的“魂兮归来”四个大字,在惨白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谁能想到,写下这四个字的陈璧君,当年在马来西亚槟城第一次见到汪精卫时,正赶上他发表“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演讲。那时的汪精卫刚从清廷监狱出来,面色苍白却眼神如炬,讲起刺杀摄政王载沣的经过时,台下15岁的陈璧君攥紧了手帕——这个出身富商家庭的姑娘,就这么被眼前的革命青年迷住了。她追着他去日本,陪着他办《民报》,甚至在他被袁世凯通缉时,变卖家产跟着他流亡法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妥妥的“迷妹追随着偶像”。 早年的汪精卫,确实担得起这份崇拜。1905年加入同盟会,笔杆子比枪杆子还厉害,骂清廷骂得朝野震动;1910年刺杀摄政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连狱卒都偷偷给他送笔墨。这样的人物,谁能想到后来会变成人人喊打的汉奸?可命运这东西,就爱跟人开玩笑。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斗不断,汪精卫和蒋介石争权夺利,几次下野又复出,慢慢没了当年的热血。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对日和谈”,说什么“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气得张学良拍桌子:“当年刺杀摄政王的狠劲呢?怎么现在成了软骨头?” 1938年那个雨夜,汪精卫带着老婆孩子偷偷从重庆飞往河内,公开发表“艳电”投靠日本,彻底撕下了伪装。消息传到南京,老百姓气得砸了汪家老宅的匾额,曾经崇拜他的学生们举着“汉奸卖国”的标语游行,连他的广东老乡都骂他“丢了祖宗的脸”。可陈璧君却铁了心跟着他,在伪政府里当“第一夫人”,甚至亲自去日本求见天皇,为汪精卫讨“支持”。有人说她是被爱情冲昏了头,也有人说她骨子里就贪权,可不管怎么说,这对曾经的革命夫妻,如今成了万人唾骂的卖国贼。 1944年汪精卫病死在日本,陈璧君非要把他的遗体运回来,在梅花山修墓时,特意用五吨钢筋混凝土封墓,说“让兆铭永远陪着中山先生”。可她没想到,抗战胜利才半年,老百姓就等不及要掀了他的墓。炸墓那天,74军的工兵在墓顶钻眼,周围围满了人,有位老太太抹着泪说:“我儿子就是被汪精卫的伪军害死的,今天总算能见着他遭报应!”当棺木打开,那四个字露出来时,人群里先是安静,接着有人冷笑:“魂兮归来?他还有魂吗?背叛国家的时候,魂就丢了!” 这张白纸,成了汪精卫一生最大的讽刺。想当年,他是同盟会的笔杆子,是反清革命的热血青年,连孙中山都夸他“兆铭文笔,可抵十万雄兵”。可权力和野心让他迷了眼,从“引刀成一快”的刺客,变成了给日本人当傀儡的“儿皇帝”。陈璧君写“魂兮归来”,或许是想唤回丈夫早年的英雄魂,可她不知道,当他在伪政府就职典礼上向日本国旗鞠躬时,当他下令镇压抗日游击队时,那个曾经的革命青年,早就死在了权力的欲望里。 墓被炸平后,南京人在原地修了个观梅轩,每到春天梅花盛开,游客们站在轩里看漫山红梅,总有人想起这里曾经埋过一个汉奸。陈璧君后来被判刑,在监狱里还嘴硬:“兆铭是曲线救国!”可老百姓不买账,说“啥曲线救国,就是跪舔日本人的狗腿子”。1959年她病死前,让人把那张“魂兮归来”的照片烧掉,大概到死都没明白,有些错,不是几个字能唤回来的。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总让人唏嘘。汪精卫的墓没了,白纸也没了,可“魂兮归来”这四个字,却像个大写的问号,挂在历史的风里。它问每一个人:初心能守多久?在利益面前,能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就像梅花山的梅树,开时香飘万里,败时零落成泥,可不管怎样,总有人记得,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