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慈眉善目的这个男人是琼瑶的祖父陈墨西,他是孙中山身边的红人,又是国民党元老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15 08:51:13

照片上慈眉善目的这个男人是琼瑶的祖父陈墨西,他是孙中山身边的红人,又是国民党元老,然而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却因生计艰难不得不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写信求援,那么他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琼瑶曾多次提起她的祖父陈墨西,她记得很清楚,在1949年解放前夕,一家人给祖父过完80大寿不久,父亲陈致平便接到随校迁往台湾的命令。 当时陈致平原本计划一家人一起走,可祖父却以“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为由,拒绝随儿女迁往台湾。 这可把陈致平急得满头是汗,在他看来,陈墨西曾当过国民党高官,肯定会遭到共产党的清算,所以他极力劝说,希望陈墨西能改变主意,但陈墨西却坦然道,我没杀过共产党,再说我早就脱离了国民党,与蒋介石划清界限,我怕什么! 陈墨西这样想,也是有道理的。 陈墨西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陈维之是清朝进士,曾担任过九江知府,不过在任上时就殁了,致使陈墨西早早失了依靠,只能做私塾先生谋生。 1903年,南京两江师范招生,34岁的陈墨西前往投考,他的文章得到了主考李瑞清的称赞,读书期间,他更是成为了李瑞清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然而也就在考入两江师范不久,发生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沙俄侵占东北这两件大事,而腐败无能的清廷却对列强奴颜卑膝,无下限地满足列强的贪婪,一时举国齐怒,一些革命人士纷纷喊出了“打倒列强,推翻满清,振兴中华”的口号。 在这之前,光绪皇帝在康有维和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就发动过“戊戌变法”,却遭到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打压,最终光绪皇帝被囚,康有维和梁启超流亡海外,声势浩大的变法也随之失败。 时局的变化对陈墨西的刺激很大,再加上他私下阅读了大量《警世钟》等先进报刊,所以他认定,满清已无药可救,唯有发奋图强,追随孙中山,才能救华夏。 当时在两江师范中还有一位叫赵声的教是革命党人,在教学期间,他一方面秘密宣传反清思想,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地发展革命对象,而陈墨西就是很被他看好的学生之一。 陈墨西比赵声年长12岁,且为人忠厚稳重,因此赵声尊他为哥,将一些秘密文件交由他保管或传递,而陈墨西每次不光都能完成任务,为了谨慎起见,还将秘密文件藏在了乡下的姑表兄家。 1905年,由于被人告发,两江总督端方带着官兵到学校抓人,赵声闻讯逃离学校,而陈墨西等20余师生则被拘押,然而端方并没搜出证据,再加上李瑞清出面干涉,因此陈墨西等人才被释放。 毕业后,对革命心生向往的陈墨西毅然留学日本,在那里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还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夕,陈墨西被孙中山委以重任,在兰州率领革命人士发动反清起义,攻占了兰州总督府,而他也在起义后担任兰州临时军政府教育司司长一职。 推翻清政府实现共和后,窃取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登上了总统宝座,然而他倒行逆施,竟复辟称帝,招致一片反对声,远在兰州的陈墨西也高举反袁大旗,在甘肃响应护国战争。 袁世凯一病呜呼后,陈墨西受孙中山召唤回到广州,先后担任大元帅府咨议和行政参议官,自此成为了孙中山身边的红人。 1925年,国共两党建立中央政治讲习班,陈墨西虽已是57岁的老人,却风雨无阻坚持到讲习班听课,并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黄克诚等人。 黄克诚和陈墨西是衡阳老乡,且比陈墨西小30多岁,但他的书法很让陈墨西赞叹,所以陈墨西与他交往甚密,成了忘年交。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大肆屠杀,这样一来,黄克诚就脱离了国民党,追随毛泽东继续革命事业。 对于蒋介石违背孙中山国共合作的遗志,陈墨西也很不满,不仅大骂蒋介石是小人,还一怒之下辞掉了国民党中央的重职,回了衡阳老家。 谭廷闿在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时,几次邀请陈墨西做教育部司长或督学,都遭到拒绝,最终他只答应在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国文,以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 谭廷闿病逝后,陈墨西受到国民党官员排挤,只得辞去了教师工作,再加上家中人口众多,生活难以维系,因此有人劝他向蒋介石服软,就凭他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一定能讨个相当大的官职,可是陈墨西却不屑地表示,饿死也不求蒋介石。 新中国成立后,年事已高的陈墨西已经无法教书了,膝下儿女又都远在台湾,迫于生计,他只得给曾经的忘年交黄克诚写信求援。 黄克诚认为他作为革命先驱,理应受到政府的照顾,于是向衡阳政府做了指示,随后陈墨西被安排到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工作,每个月能领到210元的高工资,这份工作保证了他晚年无忧。 1960年,陈墨西因病去世,享年91岁。 1989年,琼瑶怀着剪不断的乡愁回到了衡阳老家,在祭拜祖父陈墨西时感慨,祖父晚年生活艰难,儿女又远在台湾无法给他养老,是共产党的悉心照顾,让祖父得以安享晚年,我们做后人的对此非常感激。 生者如过客,死者为归人,也许这是琼瑶晚年对于生死的想法,所以她才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绚烂的一生,或许真有另一个世界,她能在那里重温祖父对她的疼爱吧。

0 阅读:62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