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美援朝的王牌军长,却仅授大校军衔,毛主席追加:开除党籍 1915年,尹先炳生于湖北汉川,从小处境贫寒,曾以放牛为生。童年的贫困与被低视驱使他展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与反抗精神。尹先炳在农村的打斗与争斗中渐显身手,他对于当时的军人生活感到向往,期望有朝一日能脱颖而出。 尹先炳青年时加入红军,起初并不完全理解革命的深意,但他在与土豪阶级的冲突中展现出勇猛的战斗性,逐渐从排长升至连长、营长。1937年,尹先炳成为八路军特务团团长,开始接触更复杂的军事行动。在他的领导下,该团扩展为一个庞大的战斗群,下辖多个连队和机枪排,总兵力达到2300人。 1940年3月,尹先炳指挥的部队在黑水河地区经过八小时激战,成功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重要武器。他在战斗中显示了果断与策略,能够在缺乏重火力的情况下利用环境和战术灵活应对,赢得了刘伯承等高级指挥官的高度评价。 1945年,晋冀鲁豫地区组建第一纵队时,尹先炳担任了第二旅旅长,并迅速参与了邯郸战役。在这场关键战斗中,尹先炳提出了切断敌人退路的战术,成功围歼国民党的106师。尹先炳在平汉、陇海、定陶、豫北、鲁西南和淮海等多场重要战役中,都有突出表现,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战斗和战术的辉煌。 1949年,尹先炳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第16军军长,他和部队面临的首个大考是渡江战役。该战役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解放战争的决定性阶段之一。为了成功渡过长江,尹先炳和他的部队面临了巨大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征集足够的船只,还必须对船只进行隐蔽,以避免被敌人发现。 在战役准备期间,尹先炳和部队还成功抓获了一艘国民党的侦察船,及其上的作战参谋。通过连夜审讯,尹先炳详细了解了对岸国民党的军火和兵力部署,这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渡江战役中,尹先炳精心选择了46师的136团和47师的139团联合执行突击任务。这两个团在历史上曾多次并肩作战,表现出色。战役开始前,尹先炳下达了先进行炮击的命令,以掩护部队渡江。他的这一决策最终证明是成功的,第一批部队迅速登陆南岸,随后尹先炳亲自带领第二批部队渡江。 渡江战役之后,第16军继续南下作战,并连续取得胜利。他们参与了衡宝战役,并推进到湖南和贵州,最后进入四川参加成都战役。在成都战役中,第16军俘虏了重要的国民党将领,并切断了其他国民党部队的撤退路线。 解放四川后,尹先炳和第16军回到贵州,开始了剿匪任务。在这一阶段,尹先炳严格执行刘伯承的指令,将政治攻势和军事进剿有效结合。他深知地方的复杂性,尤其是贵州多少数民族和有组织的土匪活动,因此采取了集中兵力和重点打击策略。 1950年,尹先炳被派往朝鲜参加朝鲜战争,带领第16军执行重要任务。在朝鲜,第16军被安排在西海岸,负责防空和抗登陆任务。尹先炳的指挥所在朝鲜的表现反映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的能力和决断力。他们在面对美军步兵第二师时,使用了大量火炮进行火力覆盖,有效压制了敌军。 尹先炳在朝鲜期间也筹划了一次大规模反击战,旨在推进前线并攻占关键地点。然而,就在他准备实施这一计划时,接到消息战争即将结束,这让他极为失望。此外,由于在朝鲜与苏联军官的接触,尹先炳不幸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 1955年新中国授衔体系的建立,尹先炳原本应获的中将军衔因私生活问题而被取消,仅授予大校军衔。毛主席对他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尹先炳的职务和地位因此受到了重大影响。 1956年,解放军检查委员会更是正式开除了尹先炳的党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职业困境。从此之后,尹先炳长时间未再穿军装,直至1965年军衔制度废止,这段时间他过着相对隐秘的生活,直到晚年才逐渐被人重新提及。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