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民党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去台湾却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下,他只得写信向黄埔一期同学袁守谦求助。 陈明仁其军事才干获得蒋介石的高度赏识,迅速从基层战士升至兵团司令。 尽管如此,他因重情义而拒绝了由蒋介石和宋美龄牵线搭桥的婚姻安排,坚持与原配夫人共同生活。 在服役初期,陈明仁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然而他对蒋介石的政策和行为逐渐失望,终至决裂。 特别是1941年,当蒋介石夫妇视察其部队并因其部队装备而威胁要解除其职务时,陈明仁公开反驳。 二战期间,陈明仁在滇西指挥作战,屡次打败日军。 但在解放战争期间,他被诬陷纵兵抢粮,遭到蒋介石的不公对待,从而被调离前线。 1949年,陈明仁升任绥靖总司令。 同年8月,他与七万官兵一起起义。 然而,他的四位副司令在关键时刻选择叛逃,其中熊新民不久后在广西战役中被俘,张际鹏因难以去台湾而流亡香港。 张际鹏,早年就读于程潜开办的军政部讲武学堂,后因学堂并入黄埔军校而成为黄埔一期学员。 毕业后,张际鹏先是在程潜麾下服役,程潜倒台后,转投中央军。 在多次围剿红军的战役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第83师247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张际鹏随部队赴山西抗击日军,后晋升为第85师师长,不久被任命为第14军中将军长。 在抗战初期,他率部在山西与日军展开游击战,部队屡屡被拆分使用,但他依然坚持抗战。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张际鹏指挥部队参与豫中会战,虽遭重创,但在伊川战役中摧毁日军战车五辆,击毙百余敌军。 战后,由于经费问题,张际鹏被派往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接受培训。 抗战胜利后,遭遇国民政府裁撤军官,张际鹏领取的退役金微薄。 他与数百名军官在中山陵举行祭陵活动,尽管遭到守卫阻挠,但“先锋队”冲破大门,使活动得以进行。 祭陵过程中,一位将领家属的哭泣引发了场内的情绪爆发。 这一事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对编余军官重新进行安置,张际鹏被安排到战地视察组。 1949年初,张际鹏得到李默庵推荐,重新出任第14军军长。 张际鹏未能保持其兵权,被陈明仁取代,转任第1兵团副司令官。 在长沙起义中,他被列为参与者,但事实上并未有实质行动。 随后,张际鹏追随李默庵至香港,由于经济困难。 1955年,经老同学袁守谦协助,张际鹏得以移居台湾,直至1970年逝世。 1949年,对国民党军队而言,这一年,国民党失去了对中国大陆的控制,大量部队在溃败中撤退,最终抵达台湾。 经过几轮撤退和重建,国民党军队从一个庞大的力量变成了数支残军。 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国民党军队的兵力一度达到了500多万,拥有120个军及大量的师和独立旅。 然而,随着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冗员和兵员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国民政府在194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编制和裁减,计划将军队人数减少至430万。 解放战争的爆发却让这些裁减计划变得无法实施。 国民党政权继续通过征兵和强征壮丁,强化战斗力。 然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后,大部分国民党部队遭遇了重大损失。 1949年5月,国民党在上海的防线被解放军突破,大规模的撤退开始。 7个军的部队从上海撤离,通过舟山群岛转移至台湾。 虽然一些部队成功撤退,但在撤退的过程中,很多部队的战斗力已经严重削弱。 更多的残兵败将从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撤往台湾。 1949年10月,国民党在福建的多个军队由于在福州战役、平潭战役、厦门战役中遭遇失败,纷纷撤退,最终约4万余人抵达金门、马祖等岛屿,并逐步通过海运进入台湾。 这些撤往台湾的部队,包括从海南岛撤离的第32军、从广东撤离的第18军等,都带着残缺的装备和士气低迷的军队。 还有大量散兵和零散部队在解放战争后期纷纷逃往台湾。 这些散兵游勇往往没有明确的编制,甚至很多并非原国民党军队的正规兵员。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台湾,到1950年左右,这些零散兵力合并后,总兵力约10万人。 部分部队如第21军、第75军等,尽管人数不多,但在台湾得以重组,有些军官还被授予高官职务。 然而,其他的部队则因战斗力下降,逐渐被解散。 甚至有一些军长和高级将领,在台湾的军政府中只得到闲职。 大部分曾经逃入台湾的部队,已无法再起风波。
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民党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去台湾却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
小博大史
2025-04-16 11:03:50
0
阅读:165
征途
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