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开国中将廖汉生回乡给前妻扫墓,结束后非要到一农妇家吃饭,下属极力劝说,中将却说妇女是他的女儿。 在湘西山区桑植县,1920年代初期,一位名叫贺龙的红军指挥官常来此地发展革命力量。他与当地一位名叫廖茂才的教书先生相识,廖茂才后来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贺龙在一次回乡时,遇见了廖茂才的小儿子廖汉生,这个不怕生的孩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得知廖家要为小儿子说亲事时,贺龙主动提出要做媒,将自己的外甥女肖艮艮介绍给廖汉生。 肖艮艮出身书香门第,为人善良淳朴,与廖汉生年龄相仿。两家都觉得这门亲事甚是般配,便定下了这桩娃娃亲。 廖汉生十岁那年,父亲廖茂才不幸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所幸有贺龙的资助,廖汉生得以继续求学,在学堂里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1927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廖汉生和未婚妻肖艮艮一同参与革命活动。两人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感情也日渐深厚。 那时的桑植县,敌人对革命群众的打压日益严重。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肖艮艮不得不躲在廖汉生家中。在这段共同战斗的日子里,两人决定结为夫妻。 婚后的日子并不平静,廖汉生跟随贺龙参加游击队,四处征战。为了照顾家人安危,他将妻子和母亲安置在老家。 1933年,在一次发展赤卫队的行动中,队伍遭到叛徒出卖,肖艮艮被敌人抓获。 1934年,形势愈发严峻,党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二十四岁的廖汉生接到命令,必须立即随部队踏上长征之路。临行前,他没有惊动任何亲人,只是默默望着故乡的方向,带着对妻子的思念启程。 这一走,便是数十年。 1934年的那次分离,让廖汉生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在长征途中,他多次托人打听妻子的消息,但战火纷飞,音讯全无。 战士们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这时传来消息,说国民党反动派在桑植县迫害红军家属,廖汉生的妻子已经遇难。 消息传来,廖汉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经过多年征战,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指挥员,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 1943年,廖汉生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面前的妇女虽然沧桑了许多,但那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一眼认出这是失散多年的妻子肖艮艮。 原来在廖汉生离开后不久,肖艮艮生下了一个女儿。为了保护孩子,她被迫嫁给了他人。多年后,她托人联系上了在北京工作的舅舅贺龙。 贺龙得知外甥女的遭遇后,立即安排她和女儿到北京。在贺龙的安排下,一家三口第一次相见。廖汉生这才知道,自己有个名叫廖春莲的女儿。 此时的廖汉生已经与杨白琳组建了新的家庭。肖艮艮识大体,主动提出回到桑植县生活。女儿廖春莲想留在父亲身边工作,但被廖汉生婉言谢绝。 1979年6月,已是古稀之年的廖汉生再次回到桑植县。这次回乡的主要目的是给已经过世的肖艮艮扫墓。站在墓前,他想起了这些年来的种种往事。 扫墓结束后,廖汉生执意要去一个农家吃饭。陪同的工作人员看到这家的简陋条件,多次劝说首长换个地方。但廖汉生坚持要在这家用餐。 这一天,恰好是他与肖艮艮定下娃娃亲的日子。而这个农家,正是他女儿廖春莲的家。三十五年过去了,父女俩的第三次相见就这样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发生了。 1979年,桑植县一户普通农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身着朴素的老人正是开国中将廖汉生,而这户农家的主人是他的女儿廖春莲。 廖春莲从来没有对外人提起过自己的身世,邻里乡亲只知道她是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这些年来她过着与普通农民无异的生活,和丈夫一起种田务农,把孩子拉扯大。 看到父亲的到来,廖春莲立即钻进厨房准备午饭。锅里煮着一锅红薯饭,灶上炒着几片珍藏的腊肉。这些都是农村人家最普通的饭菜。 陪同的工作人员看到这般简陋的条件,多次劝说首长换个地方。但是廖汉生坚持要在女儿家吃这顿便饭。 廖春莲将饭菜摆上桌,静静地站在一旁。这时,她的公公婆婆也从地里回来,看到家里来了这么一位气度不凡的客人,显得有些拘谨。 饭桌上,廖春莲第一次在公婆面前指着廖汉生说:"这是我的爸爸。"这声"爸爸",是她这些年来第一次当着外人的面叫出口。 从1943年第一次相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这些年,廖春莲一直按照父亲的要求,脚踏实地地生活,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身世。 饭后,廖汉生向女儿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投身革命到参加长征,从战场拼杀到建设新中国。 临别时,廖春莲送父亲到村口。她明白父亲当年的选择,也理解了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