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6年,北大的一位教授向钱学森求教问题,可谁知讲完后,钱学森反问道:“这个你也看不懂?” (信息来源:红色文化网2023.10.30秘书眼中不一样的钱学森) 1956年的北京大学,一位级别较高的老师态度友善地请教钱学森问题,没想到钱学森直接问他:“这你都不明白,”老师觉得没面子,悄悄走了,钱学森的助手张可文目睹了整个过程,替教授感到委屈,她认为钱学森的说法过于直接,有些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直接向钱学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年过去以后,钱学森仍然记得张可文曾经给他的意见,并且很感激她当时提出的意见,认为这对他很有帮助。 钱学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上,一心想让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他特别注重实验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始终想着要让中国的科技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并非一开始就什么都会,他的人生中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学习,尤其擅长应用数学,取得了很棒的成就,他特别厉害的地方在于,能把复杂的现实问题变成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一点让张可文非常佩服,因为长时间专注做研究,钱学森变得很直接,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这跟中国传统文化里比较委婉、含蓄的处世方式不太一样。 张可文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后来成为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秘书,这份工作让她成为了钱学森与中国社会沟通的重要纽带,钱学森刚到力学所的时候,就看中了张可文的数学功底,认为她能理解自己的专业工作,不过,钱学森为人比较直率,有时沟通方式过于直接,这给他带来了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难题。 钱学森先生令人敬佩,他的威望很高,不仅是北大副教授遇到他时会感到有些拘束,就连郭永怀这样的同事,也对他怀着一份敬重和敬畏之情。 张可文注意着钱学森的举动,心里十分焦急,她明白钱学森的出发点是好的,并非有意让人难堪,只是他那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很可能给他的工作和与人交往带来麻烦,因此,她找了个合适的场合,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向钱学森说明情况,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张可文认为钱学森没有提出异议,就等同于默认了她的说法,之后,钱学森果然在待人接物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更加关注别人的情绪和想法。 除了待人接物,钱学森还全情投入到力学研究所的建设之中,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地工作,后勤部门也竭尽所能地提供支持,就算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依然挂念力学研究所的进步,特别是在筹备“科学技术学校”这件事上,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经费的批准到设备的购买,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过问。 他为了培养科技新人,特别用心,不仅自己给学生们讲课,还亲自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希望能帮助他们成长为未来的科技栋梁。 在那个特殊时期,钱学森和郭永怀共同研读《矛盾论》和《实践论》,积极融入当时的社会,关于“亩产万斤粮”的讨论,钱学森的文章尝试从能量转换的视角进行分析,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论证方式被误解并过度解读,从而引发争议。 多年以后,钱学森总是公开感谢张可文,亲切地称她为“老战友”,张可文这位直率坦诚的秘书,不仅协助钱学森适应了国内的社会环境,还帮助他更充分地发挥了科学才华,钱学森的经历,既是一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交流和互助的重要性,这段故事说明,真诚沟通和互相帮助,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着重要作用。 他提醒我们,既要尊重知识,也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既要追求真理,也要好好说话,懂得交流,那么,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学习钱学森的精神,让社会变得更和谐,大家一起努力,让国家发展得更好呢?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通过友好的交流来达成共识,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并以此推动社会进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9年,年仅39岁的钱璐璐获得了和钱学森同样高的成就——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1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