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女孩庄晓莹一举破解世界难题,获得1000多万奖学金,被德国人竭力挽留

熹然说历史 2025-04-19 19:24:41

2015年,女孩庄晓莹一举破解世界难题,获得1000多万奖学金,被德国人竭力挽留,不承想,她却直接带着奖金回到了祖国。 201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隆重举行"索非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颁奖典礼。31岁的庄晓莹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代表最高荣誉的证书,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这一刻,她成为全球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165万欧元的奖金(约合1300万人民币)也随之而来。这个奖项不仅是对她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认可。 颁奖结束后,德国科研部门的负责人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说:"我们真心希望你能留在德国继续研究工作,这里有最好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条件。"甚至半开玩笑地补充道:"即使你走了,也千万不要做我们的敌人啊。"这句话背后,藏着德国人对庄晓莹才华的认可和渴望。 然而,要理解庄晓莹今天的成就,我们需要回到她的起点。1984年,庄晓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的她与其他农村孩子无异,贪玩好动,对学习并不上心,成绩平平。直到初三这一年,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让她意识到:如果不努力读书,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这个农村女孩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 进入高中后,庄晓莹仿佛变了一个人。当同学们对物理、化学感到头疼时,她却总能拿满分。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选择医学专业,认为女孩子学医更稳定。但庄晓莹却对土木工程情有独钟,她坚信这个专业能让她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最终,她如愿考入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大学六年,庄晓莹保持着高度自律的生活方式,每天"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图书馆,成为学院有名的"学霸"。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她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毕业后更是获得了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这在当时的同济大学是极为罕见的。 2007年,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庄晓莹获得了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陶乐茜研究生全额奖学金和英国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AS)全奖,前往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的日子里,她专注于计算力学、岩石力学领域研究,日复一日的钻研让她在2009年获得了英国工程计算力学协会年会最佳会议论文奖,2010年又获得了欧洲计算力学协会年度最佳博士论文提名。 2011年,博士毕业后的庄晓莹来到挪威进行博士后研究。就在这短短几年间,她以惊人的速度解决了一个美国科学家需要10年才能解决的科研难题,这一突破性成果让她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声名大噪,也为她赢得了201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索非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这一殊荣。 "每当看到祖国越变越好、好日子好时代天天都在靠近,我心中就会充满无限豪情!"这是庄晓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她放弃国外优厚条件选择回国的真实写照。2015年,当庄晓莹站在德国的领奖台上接过"索非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和165万欧元奖金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位31岁的年轻科学家会选择留在科研环境优越的欧洲。毕竟,此时的她已经在国外学习生活了近8年,已经完全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庄晓莹在获奖后不久便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她婉拒了德国方面提供的高薪职位,也谢绝了众多国际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同事们不理解,朋友们感到惋惜,甚至有德国同行半开玩笑地对她说:"即使你走了,也千万不要做我们的敌人啊。"这句话背后,藏着对她科研能力的认可和担忧。 庄晓莹的研究成果到底有多重要?她在计算力学、岩石力学领域的突破性工作,仅用3年时间就解决了美国科学家需要10年才能攻克的难题。这项研究涉及材料科学的核心问题,对于推动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德国洪堡基金会评价的那样:"材料的发展进步,将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正是这样的成就,让庄晓莹成为全球第七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带着1300万人民币的奖金和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庄晓莹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同济大学。她说过:"我深知自己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对于祖国的重要意义。"在同济大学,她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天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晚上在办公室钻研新的科学问题,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尽管工作繁忙,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回国后的庄晓莹并没有放慢科研步伐,而是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她带领团队在计算力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她看来,科研不仅是为了个人成就,更是为了国家发展。2023年的庄晓莹已经39岁,正处于科研生涯的黄金期,她的潜力仍在不断释放。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