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年间,戚继光派人给张居正送礼。张居正不仅退回了礼物,还斥责戚继光。没想到戚继光一笑置之,接着又送去胡人美女,并在捎去的信中谦卑自称“门下走狗”。
这一系列看似令人费解的举动,实则深藏着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的无奈抉择。
张居正此时已经贵为内阁首辅,虽然没有名义上的相权,手中却掌握着实打实的权力,他面对这大明天下的破破烂烂,一心想要推行改革,重振朝纲。
而张居正也深知官场的腐败和利益的纠葛,他明白,做一个清官的话,他的改革莫说推行下去,自己的位置最终都不一定能保住,那还怎么实现自己心中的海晏河清呢?
于是他选择了和光同尘的道路,面对送礼,来往不拒,张居正明白,当自己与众臣之间绑定了结结实实的利益链,那改革就能顺利推行了。
戚继光也不是我们想象那般只懂得打仗,而不懂人情世故,他也明白,自己要想能够安安稳稳实现自己“但愿海波平”的理想,在这个天下,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
于是戚继光选择了像众多大臣一样,向大权在握的张居正送礼,送大礼,一次拒绝没关系,斥责才代表两人之间有了交集,有了交集戚继光就可以逐渐背靠张居正,从而实现自己的抗倭大计了。
这两人也深知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戚继光需要的,无非是整个中央朝廷的支持罢了,要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多少个不懂政治的大将因为和朝廷闹僵,最终在后勤问题上兵败而死。
戚继光懂得这些,他始终不愿意因为这些事情带来的麻烦导致自己“海波平”的理想失败。
于是在胡宗宪任总督时,戚继光丝毫不吝啬为总督出谋划策,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最终胡宗宪抓住机会,力请朝廷重视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二十九岁的戚继光也成功获得实现理想的机会。
在此期间,戚继光认真发扬自己的抗倭大业,士兵不行那就好好训练,军饷不够那就申报军饷,好在胡宗宪也是一位知兵的上司,也想做一番事业,因此面对戚继光的上奏十分同意。
之后戚继光更是转战各地,在福建、广东等地打击入侵的倭寇,经过十几年的战斗,终于荡平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
可此时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出了事儿,原因是他曾假传圣旨,好在戚继光平定倭寇功劳极大,这才没有波及到戚继光。
此时的大明海防无虞,剩下的就是边防了,蒙古鞑子又来侵扰大明的边疆了。
这时已经被调回京城的戚继光突然明白自己应该找个有极大分量的人挂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海波平”的理想。
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崭露头角,恰好他在一众喧闹的武将中看到了戚继光的闷闷不乐,立刻知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能够守卫边疆的大将。
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你踏实守护边疆,我给你安稳的后方。
恰好新帝隆庆也看到了戚继光的上疏,认识到这是一位将才,张居正、高拱等人也支持戚继光守卫边防。
1568年,隆庆下诏令戚继光调往蓟州守卫边防。
待到张居正掌权后,熟知人情的戚继光立刻给张居正多次送礼,张居正心下明了这个大将想要什么,第一次退回,第二次收下,给他安稳。
戚继光在蓟州16年,也直接威慑了屡屡犯边的蒙古人16年,让当时的蓟州百姓能够“不见胡尘十六年”。
可是正是给张居正的送礼,在他死后,万历小皇帝打击报复张居正,不仅废除了他的改革措施,还要打击同阵营的大臣。
戚继光由于与曾经的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不仅有送礼的往来,张居正也对其颇为赏识,于是戚继光就被认为是张居正党羽。
当即就将戚继光调离了蓟州。
戚继光也是无奈,谁会想到自己为了能够安稳在前线杀敌,保证后方稳定所送的礼,最终兜兜转转还是被朝堂那摊子破事儿波及了呢?
戚继光很是无奈,自己一员大将,没有战死沙场,最终却因为后方斗争的波及,直接被免去所有官职,只能赋闲归乡。
公元1588年,这位大明帝国的海防边防双料保护神,61岁的戚继光,在贫病交迫中含恨死去。
戚继光自己虽然有过贪污,但并不影响他的民族英雄形象,毕竟他送礼也都是用别人给他的礼物,送礼也只是因为那个世道不太平,只能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