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4日时,三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可当在建设之初时,我国著名水利

闻史忆今阁 2025-04-21 12:07:36

1994年12月14日时,三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可当在建设之初时,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却预言道:“三峡大坝若建成,终将被炸掉。”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峡大坝若建成,终将被炸掉。"这句话并非出自小说家之口,而是来自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在围绕三峡工程的争论中,黄万里的声音显得特别刺耳。作为水利专家中的泰斗级人物,黄万里教授在水利工程领域有着深厚造诣,他对三峡工程的反对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他深思熟虑的科学分析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 时光倒流到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堰其水"的设想,试图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资源推动国家工业化。三十年代,国内外专家提出了通过修建三峡大坝控制洪水的设想,但随后的战乱与民生困顿使这一宏伟构想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直到改革开放后,三峡工程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1981年,葛洲坝工程竣工,标志着三峡大坝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1986年,国务院要求水利部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论证会,400名专家和40多种专业的学者齐聚一堂,从技术、经济、环境等多个角度对三峡工程进行深入探讨。 论证会结束后,绝大多数专家表示支持,但仍有以黄万里为首的九名专家坚决反对。黄万里曾自述,他亲自从重庆走到上海,沿江调研了30多个库区村镇,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基于这些实地考察,他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12项严重问题:泥沙淤积、水库富营养化、库区滑坡、水下地震、航运不畅、水质恶化、生态破坏、投资收益偏低等。 从经济角度看,1984年中国社会总产值仅为12835亿元,而三峡工程预算高达2500亿元,几乎占据了整个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黄万里担忧如此庞大的投入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从军事安全考虑,他指出三峡大坝作为一个巨大工程设施,在冷战背景下可能成为潜在军事目标,一旦遭受打击,将对长江下游城市造成毁灭性破坏。 2001年8月,在三峡工程即将完成第一阶段蓄水前两年,黄万里教授病逝于北京。他未能亲眼见证这座他反对一生的大坝最终建成的模样,但他留下的"12条预言"却成为后人评判三峡工程的一把尺子。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坚决反对三峡大坝的水利专家,却支持另一个更为宏大的水利构想——"雅黄设想"。 "雅黄设想",又称"大西线调水",是一项从青藏高原南端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截流引水,经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最终注入黄河的庞大工程。这一设想全长1200公里,需穿越七大水系,目标是为干旱的黄河流域补充水源。黄万里晚年对此表示"高度认同",他的理念是"与其在湿润区筑坝,不如把多余的水送去干旱区"。 而被他强烈反对的三峡工程,从1994年正式开工,到2003年完成第一阶段蓄水,再到2009年全部建成投产,历时15年。这段漫长的建设期间,工程团队不仅面临技术挑战,还要解决百万移民安置的社会问题。截至2012年,三峡工程共搬迁移民130万人,涉及20个县市、1500多个村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 时间推移到2020年,三峡工程正迎来它建成后最严峻的考验。当年7月,长江流域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峰,宜昌站最高流量达75000立方米每秒。面对这场大洪水,三峡水库紧急调蓄,拦蓄洪水221亿立方米,减轻下游压力约30%,有效降低了武汉、荆州、九江等地的水灾风险。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年发电量达1118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了312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600万吨。这一数据不仅超出了当初设计预期,还占全国清洁能源电力比例超过10%。

0 阅读:46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