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国民党在徐蚌会战中一败涂地,何应钦这位“国防部长”背着失利的锅,灰

醉卧云端云端居 2025-04-21 18:37:44

1949年初,国民党在徐蚌会战中一败涂地,何应钦这位“国防部长”背着失利的锅,灰头土脸跑到上海养病。病房里,老部下汤尧来探望,两人一聊就停不下来。这次长谈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乱斗暴露无遗,何应钦满腹牢骚,提到黄百韬的死和陈诚的嚣张气焰。 何应钦,贵州兴义人,1890年出生,从小苦读,后来考进军校,走上军旅路。1908年,他被送到日本学军事,辛亥革命时回国参战,之后又回日本进了陆军士官学校,跟蒋介石搭上线。回国后,他在贵州当教官,后来南下广州,进了黄埔军校,成了总教官,打下黄埔系的基础。北伐时,他带兵打仗,立了不少功,1930年当上军政部长,抗战时管第四战区,1945年还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风光一时。可到了1949年,徐蚌会战输得稀里哗啦,他这个“国防部长”成了背锅侠,心态崩了,只能借养病的名义躲到上海。 国民党那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徐蚌会战几十万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蒋介石急着找人担责,何应钦首当其冲。他在上海养病,其实也不光是身体问题,更多是心累。派系斗争把他折腾得够呛,陈诚靠着蒋介石撑腰,越来越嚣张,他手下的老部将像黄百韬这样拼死拼活的,最后连个好下场都没有。他在病房里跟汤尧聊这些,憋了一肚子火,又没处发泄。 汤尧,湖南人,1895年出生,家里条件一般,早年进保定军校,后来也进了黄埔军校当教官,跟何应钦关系铁得很。他一直是何应钦的得力助手,鞍前马后跑了不少腿。1949年初,他去上海探望何应钦,估计也是想陪老上级解解闷。汤尧这人低调,平时干活踏实,没啥野心,属于那种老实跟着跑的角色。何应钦留他长谈,既是信任他,也是实在憋不住,想找个熟人吐吐苦水。 何应钦跟汤尧这场长谈,核心就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问题。徐蚌会战输得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不齐心。蒋介石偏袒陈诚,陈诚的势力膨胀得厉害,军队里谁听谁的都乱了套。何应钦提到黄百韬,这位将领在会战中带着部队死磕,最后全军覆没,自己也没能活着回来。何应钦觉得黄百韬死得冤,指挥上被陈诚的人掣肘,支援跟不上,最后白白送命。他还提到顾祝同,这哥们儿去找蒋介石说情,想替何应钦这边争取点支持,结果蒋介石根本不搭理,顾祝同白跑一趟。 陈诚那时候是蒋介石的红人,手握实权,连蒋的命令有时候都不当回事。何应钦这些年拉起来的老部下,被陈诚挤得喘不过气,部队里人心散了,打仗自然没戏。国民党派系多,黄埔系、浙江系、土木系,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何应钦在长谈里抱怨,这些内耗把军队搞得一团糟,徐蚌会战输得一点都不冤。 徐蚌会战是国共内战的关键一仗,1948年底到1949年初打的,国民党几十万大军被解放军围着揍,最后几乎全军覆没。这仗输了,等于把中原地盘全丢了,南京也守不住了。何应钦作为“国防部长”,名义上管着军事,可实际指挥权早就被蒋介石和陈诚把持,他说话没人听,手下将领各自打小算盘。黄百韬的部队被围困,求援没人理,最后只能硬拼,落得个惨死下场。会战后,国民党士气跌到谷底,内部互相甩锅,何应钦成了众矢之的。 输了仗,蒋介石还得撑面子,表面上让何应钦负责,实际上早就打算另找人顶缸。何应钦心里门儿清,自己就是个摆设,干脆跑到上海养病,眼不见心不烦。可他心里憋屈啊,跟汤尧聊起来就收不住,句句都是对派系斗争的失望。 会战后没多久,1949年2月,何应钦从上海回南京,接了行政院长的位子,想试着跟共产党和谈。可国民党内部乱成一锅粥,上海那边还质疑和谈的合法性,他忙活半天等于白干。5月,解放军渡江,南京丢了,他辞职跑去台湾。顾祝同那时候在江浙指挥,渡江战役后也撤到台湾。汤尧跟着何应钦去了台湾,继续干幕僚的活。 到了台湾,何应钦日子过得低调,写了几本书,像《八年抗战》之类,回忆过去的事。1972年他退下来,1987年在台北去世,活了98岁。顾祝同晚年也没啥动静,1987年去世,94岁。汤尧一直整理黄埔的档案,80年代在台北去世。这几个人,算是国民党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从风光到落魄的全过程。 国民党输在大陆,派系斗争绝对是个大祸根。蒋介石搞裙带关系,偏心陈诚,把军队弄得四分五裂。何应钦这种老资格的,被边缘化,手下将领没心思打仗,光想着保自己。徐蚌会战就是个例子,指挥乱七八糟,支援不到位,最后全垮了。再加上腐败严重,老百姓早就不支持了,国民党一盘散沙,输得不冤。 参考资料 陈立夫兄弟失势内幕:西安事变主战到底让蒋介石怀恨.人民网

0 阅读:68
醉卧云端云端居

醉卧云端云端居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