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某机关食堂排队打饭时,发现一名干部拿了5份饭菜,觉得有些奇怪,便上前询问,不料,那干部却怒目相向,厉声道:“关你什么事,别多管闲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拍手称快。 1927年的黄麻起义,面对敌军数万重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就在此时,年轻的王树声挺身而出,他手持步枪,在北门城楼上利落上膛,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敌军阵营中的一位红衣师爷应声倒地,敌军顿时乱作一团,王树声趁势率领农民自卫军发起反击,这一枪,不仅展现了王树声的神枪手风采,更成为了黄麻起义的转折点。 王树声的枪法,堪称一绝,百步穿杨在他面前,似乎都显得稀松平常,即便到了晚年,当他的视力已经无法瞄准时,仍凭借着几十年的射击经验和敏锐直觉,能做到百发百中,家中后院的果树,就曾遭遇过这位神枪手的“袭击”。 当他连开三枪之后,院中安然无恙,唯有三个梨子应声落地,拾起一看,梨子表皮完好无损,原来子弹只是贯穿了果柄,这样的故事,传遍了全军上下,让无数年轻战士对王树声敬佩不已。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在那个最为艰难的时期,王树声带领部队转战豫南,与新四军并肩作战,最终建立起一个300多万人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根据地,不仅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更成为了华北与华中地区的一个重要纽带。 王树声大将的英勇善战,源于他坚定的信念,然而,这份信念,却也曾经历过严峻的考验,1937年,在西路军失败后,王树声也一度陷入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艰难前行,为了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他不得不沿途乞讨,一路往延安走去,这段艰辛的经历,让他对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回到延安后,王树声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选择继续提升自己,他先后进入了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这为他日后的将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帅中的重要一员,面对升迁和荣誉,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自律,当亲友找到他,希望能借助他的权力谋取一官半职时,王树声坚决地拒绝了,他深知,共和国的江山,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绝不是他谋取私利的筹码。 高官厚禄,权力滔天,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对于王树声大将来说,权力从来都不是他追求的目标,相反,他始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着公仆意识。 196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树声大将决定视察某部队,为了真实了解基层情况,他特意没有通知部队领导,而是独自一人,身着便装悄然而至,在视察过程中,他像普通战士一样,排队打饭,细心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就在这时,一个小插曲引起了他的注意。 只见一名小战士,端着五份盒饭,在打饭窗口前挑挑拣拣,迟迟不肯离去,排在后面的战士们都有些焦急,纷纷出声催促,眼看矛盾一触即发,王树声大将当即出面询问缘由,原来,这名小战士是师长的勤务兵,平日里师长从不亲自到食堂就餐,而是让勤务兵代劳。 王树声大将听后,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悄悄记下了这件事,回去后,他立即展开调查,很快查明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师长得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被王树声大将尽数掌握,顿时惶恐不安,从那天起,师长再也不敢让勤务兵替自己打饭,每一顿都亲自到食堂解决,而那名小战士,也因为自己的行为向王树声大将诚恳道歉。 在王树声大将看来,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正廉洁,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为此,他对身边的人也同样严格要求。 王树声大将的夫人,从不曾乘坐过公家的专车,而是和普通职工一样,每天乘公交上下班,即便在寒冷的冬日,她也从未改变过这个习惯,王树声的子女,也从未因为父亲的身份而获得过任何特权,他的女儿王季迟,在部队服役期间,从未透露过自己的身世,即便是过年探亲,王树声也是悄悄赶到,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候,生怕给女儿添麻烦。 1971年,王树声的大儿子王鲁光即将步入婚姻殿堂,面对这样的大事,王树声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他为儿子准备的新房,除了一张床、两条棉被和一个旧衣柜外,再无其他。 王树声大将一生戎马,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以普通一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9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