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对“炸弹之王”的深入探索,一款无铀无钚的超级炸弹引发广泛关注。这款炸弹展现出强大的爆炸能量和打击威力,相比美国的GBU-57和俄罗斯的“炸弹之父”更为突出,标志着中国武器装备在大面积、超强度毁伤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该炸弹属于非氢核弹,虽含有氢元素但并非氢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大面积毁伤武器。其中,氢化镁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不同作用机制下,氢化镁能够产生高温,并通过爆炸释放巨大能量。其爆炸时间据称是TNT的15倍,中心温度可达1000度。如此强大的能量释放,使得该炸弹在攻击各类目标时,尤其是开阔地上的目标,杀伤效果将显著提升。若应用于反舰导弹等武器装备,对舰船及其他主战装备的毁伤效果也会大幅增强。从技术机理上看,这款武器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体现了中国在军事创新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回顾全球军事历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多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俄乌冲突中,各类温压弹和钻地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频繁登场。在阿富汗作战行动中,针对托拉伯拉山区,温压弹通过燃烧、窒息和冲击波的多重作用,实现了较强的杀伤效果。在伊拉克战争中,针对大型建筑物,GBU-28等钻地弹也取得了一定的杀伤成果。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常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全球在超强度杀伤武器的研发上,大多仍停留在两代温压弹技术层面,通过新机理、新技术开展作战研究的进展较为乏力。
中国的这款非氢核弹则在此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它与核武器毫无关联,既非氢弹也非原子弹,而是借助氢化镁的燃烧和可控释放,达成了强大的杀伤威力。从杀伤测试数据来看,其在不同区域的杀伤效果远胜于TNT炸药,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进步。
当前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各类目标的防护能力不断增强。舰艇愈发坚固,地下设施的防御能力也日益提高。同时,无人武器和智能武器以蜂群攻击的方式发起打击,防御难度极大。而这款非氢核弹能够凭借高温,通过武器装备的缝隙进入内部,对内部元器件造成过载和杀伤,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目前,该武器仍处于试验阶段,若未来大规模列装,将对各类导弹战斗部的装填和杀伤原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中国在非核大规模毁伤武器领域正取得重大进步,杀伤威力、范围和模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创新发展表明,中国无论是在基础技术还是应用技术方面,都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军事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挠挠
TNT爆炸后瞬间温度可达三千度
一把雨伞
也就是说我们不用核武器也能做到核威慑,是这个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