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厦大现在“没落”了,这其实是对厦大的误解。作为985、211高校,厦大不仅拥有全国最美校园之称(校园紧邻海边,本身就是厦门的热门景点),办学经费也位居全国前20(超117亿且持续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前列。要了解厦大的底蕴与实力,需从几位关键人物和历史脉络说起。 一、校主陈嘉庚:毁家兴学的爱国侨领 陈嘉庚是南洋商业巨子、爱国华侨领袖,曾任中国侨联主席、中央政协副主席,被列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早年与汪精卫交往密切,但当汪精卫公开投敌、推行绥靖政策后,陈嘉庚毅然绝交并公开谴责。 他曾受国民政府高官礼遇,却在目睹国民党腐败(如专车司机索要“茶水费”)后深感失望。抵达延安后,毛泽东以“邻家大姐送的下蛋母鸡”相待,这份质朴让他坚信“能救中国的人已在此”,从此坚定支持共产党。 1919年,陈嘉庚召集蔡元培、黄炎培等名流筹建厦门大学,1921年正式建校时捐赠100万大洋建校费、300万大洋运行经费(当时大洋购买力极强,鲁迅在北京用800大洋即可购置四合院)。他以“教育救国”为信念,即便后期企业亏损、变卖3栋别墅,仍坚持办学,最终将厦大托付给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曾评价厦大:“经费充足、设施先进、育人成果显著,全国无出其右。” 二、校长萨本栋与王亚楠:奠定学科根基 1. 萨本栋:名门之后的工科先驱 萨本栋出身“雁门萨氏”名门(家族出过9进士、40举人、10诗人、6将军及众多学者),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学与力学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无线电(现代电子信息领域)。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后,他临危受命担任校长。尽管国民政府拨款仅为中央大学等校的“零头”,他仍凭借家族声望与学术影响力留住师资,并预判“抗战胜利后需大量工科人才”,大力发展理工科,为厦大工科埋下伏笔。 2. 王亚楠:经济学的奠基人 王亚楠是中国顶尖政治经济学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宋涛齐名。建国后执掌厦大,他破格将在厦门街头摆摊的数学系毕业生陈景润调入资料室——这一决定成就了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的突破。王亚楠奠定了厦大经济学的根基,使其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如金融、财政)至今稳居全国前列,实力接近人大,甚至部分领域超越。 三、院系调整:牺牲与重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厦大因地理位置和国际形势,承担了大量支援任务: • 外语学科支援南京大学; • 机械、电机支援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 土木支援同济大学; • 法学支援复旦大学、华东政法; • 企业管理支援上海财经大学; • 参与援建内蒙古大学,并支援大连海事、福建农林等多所高校。 此次调整几乎掏空厦大优势学科,但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师资底蕴,厦大迅速重建学科体系:1960年入选全国64所重点大学(实力靠前),1995年首批入选211,1999年入选985,2017年入选“双一流”,成为文理经管法工医等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强校。 四、今日厦大:冷门不代表弱势,沉淀方见实力 • 王牌学科: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经济学均强)、工商管理(含会计)、海洋科学、数学、物理、生态学、生物学等,其中海洋科学与经济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优异。 • 发展特色:基础学科底蕴深厚(如数学、物理保研率超30%,可冲击清北复交浙等顶尖学府),新工科(如人工智能、海洋技术)依托地域优势快速崛起,医学(依托附属翔安医院)稳步提升。 • 外界误解:近年经济学热度略有下降,厦大因缺乏“网红学科”(如计算机、电子信息规模相对较小)显得低调,但学科实力从未滑坡。以考研为例,经济学需380分以上才能“稳进”,而生态、生物等基础学科保研率高、深造路径清晰,适合真正热爱学术的学生。 五、从“豪门”到“韧性”:厦大的不可替代性 厦大的“强”不仅在于硬件——陈嘉庚时期高薪吸引鲁迅等名师(教授月薪400大洋,远超同期复旦大学校长的200大洋),更在于精神传承: • 爱国底色: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初心、萨本栋在战火中坚守工科、王亚楠对人才的破格任用,一脉相承。 • 区位优势:地处厦门(经济特区、国际港口城市),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跨境电商等产业为学生提供独特实习就业机会。 • 校园与学术:“滨海风光,建筑独特,学科齐全,名师荟萃”,既有浪漫的“嘉庚风格”建筑群,也有踏实的学术氛围——正如其校歌所唱“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 所谓“没落”,不过是浮躁社会对“热门学科”的误判。厦大从未追逐短期流量,而是以百年积淀守护基础学科的“冷门”与“厚重”。对于真正追求学术深度、重视院校底蕴的学生而言,厦大始终是南方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
某些高校人才引进的坑,资本家见了都要流泪。
【2评论】【2点赞】
du
厦大的化学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