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一个中午,王树声像往常一样拿着饭盒到食堂去打饭。排队的时候,王树声却发现自己前面的人有些奇怪,一个人,手里却拿着四五个饭盒。 王树声心里一琢磨: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啊,难道是给别人带的?可为啥要带这么多?这事透着点蹊跷,他决定问问清楚。 他上前一问,小伙子说是帮几个首长带的饭,说首长们忙,没空自己来。王树声听完没吱声,但心里有了想法。他又问是哪几个首长,小伙子支支吾吾,没说清楚就溜了。王树声没追着问,但这事在他脑子里留了个疙瘩。吃完饭,他把这事随口跟同事一提,大家伙儿也觉得不对劲,合计着查一查。结果没多久,消息传开了,那个让小伙子带饭的首长听说了这事,自己老老实实去食堂排队了,再不敢使唤人。 这事虽小,但在军事科学院里却掀起了一点波澜。王树声没大张旗鼓地批评谁,可他的举动就像扔了个小石子,涟漪慢慢荡开了。那些习惯搞特殊化的人开始收敛,食堂里的风气也好了不少。你说神奇不神奇?一个老将军,啥也没干,就问了两句,就把歪风给压下去了。这就是王树声的厉害之处,他不用喊口号,靠行动就能让人服气。 说到王树声,得简单唠唠他是谁。他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没被苦日子压垮,反而特别好学。1926年,他加入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里。1927年,他参加了黄麻起义,跟着部队到处打仗,吃过不少苦。抗日战争时,他当了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在太行山跟日本人干了好几场硬仗,名气挺大。解放战争时,他又当了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为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1955年,他被封为大将,是开国十大将之一。晚年,他在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研究国防科技和军事理论,忙活到最后。 王树声这人,一辈子都在拼。他从穷小子到大将,靠的是实打实的努力和对革命的信念。1968年那次食堂的事,就是他性格的一个缩影。他不爱摆架子,但对纪律特别较真。那天他看到小伙子拿那么多饭盒,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责怪,而是搞清楚为啥。他这一问,既保住了年轻人的面子,也提醒了那些耍特权的首长。这招不高调,却管用得很。 其实,这事背后还有点深意。当时是1968年,全国上下都在讲纪律、抓作风,可有些人嘴上说得好听,私下还是老一套。王树声在食堂这一出,等于用行动告诉大家:别光说不练,真要改就从自己开始。那几个让小伙子带饭的首长,估计也没啥恶意,就是习惯了使唤人。可习惯这东西,有时候比故意犯错还可怕。王树声看透了这一点,才会盯着这小事不放。 再说说那小伙子。他也就是个普通士兵,跑腿带饭可能觉得是小事一桩,甚至还有点得意——毕竟是给首长帮忙。可王树声一问,他慌了,估计也意识到这事不简单。后来他跟首长一汇报,首长自己也掂量出分量,赶紧改了。这说明啥?上面的人作风正,下面的风气自然就跟着好。王树声没直接训那小伙子,而是让他自己去传话,这法子既聪明又接地气。 这事传开后,军事科学院的风气确实变了点。以前有些人觉得地位高点、资历老点,就能多占点便利,食堂里这种带饭的事不算稀奇。可王树声这么一弄,大家心里都有了杆秤,知道老将军眼睛亮着呢,谁也不敢瞎来。说白了,他是用自己的威信和行动,给大家立了个标杆。你看,他没开会训话,没写检查报告,就靠这一问一查,小事变成了大事,影响却实实在在。
1968年的一个中午,王树声像往常一样拿着饭盒到食堂去打饭。排队的时候,王树声却
卖蠢
2025-04-22 18:02:09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