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钱还你!”2019年,意大利千方百计让中国为其修建铁路,可合同刚签下不久,意大利单方面叫停了与中国合作的高铁项目,面对70亿美元的违约金,他们更是以国库空虚为由,当起了“老赖”。 2019年2月,欧洲政坛突然掀起一阵风波。法国政府罕见地宣布召回驻意大利大使,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这一外交举措在欧盟内部已算得上是严重的抗疫表态。引发这场外交风波的,不是什么领土争端,而是一条未能建成的高铁线路。 要了解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2002年。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欧洲经济边缘地带,长期经济停滞让这个曾经的欧洲强国备受煎熬。希望改变命运的意大利人提出了一个大胆构想:修建一条连接意大利都灵与法国里昂的高速铁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中国的老话在欧洲同样适用。都灵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里昂则是法国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的新兴工业中心。两座城市若能实现高铁连接,将形成类似中国高铁经济圈的效应,人才、资源、技术得以互补,对两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意大利财政拮据,各政党和社会团体意见不一,项目迟迟无法推进。相比之下,法国政府决策高效,很快就着手准备工作。当法国人满怀期待地等待意大利伙伴时,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给意大利脆弱的财政雪上加霜。 转机出现在2012年。在法国的积极推动下,欧盟决定为这一项目出资40%,剩余的60%由两国平分。在这85亿欧元的庞大预算中,意大利需要承担大约20多亿欧元。依靠这笔"救命钱",双方终于敲定了项目计划,预计在2023年完工通车,届时从都灵到里昂只需4小时,大大促进两地经济联系。 2014年,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面临着一个关键决定:都灵-里昂高铁项目中那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57公里隧道,到底选择谁来建造?竞争者中,日本企业拿出了技术成熟的方案,但伦齐最终选择了中国。这个决定不仅仅因为他对日本缺乏好感,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中国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彼时,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了闪亮的工业名片,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面对意大利的技术需求,中方一开始提议建造一条300公里的铁路线,但经过与意方多轮磋商,最终将里程缩短至250公里。这样的调整实际上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短的距离内完成相同的功能设计。这一挑战,在当时的世界上,或许只有中国敢于接下。 经过多轮论证和准备,2018年,中方终于开始了铁路的修建工作。然而,命运的转折就此到来。在仅仅完成了约20公里的工程后,意大利方面突然宣布单方面违约,并且对合同中约定的70亿人民币违约金只字不提。这一决定在中国国内引起一片哗然,许多人对意大利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和不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戏剧性转变?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2018年,意大利政坛发生了重大变化: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联合极右翼保守党"联盟党"组建了新政府。这个新上台的政府以"项目需要重新评估"为由,叫停了高铁意大利段的建设。 然而,政治变革只是表象。2018年12月,都灵街头出现了更为直接的阻力——8万民众举行游行,抗议高铁项目的继续进行。他们担忧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害怕修建铁路会污染当地的水文地质,导致阿尔卑斯山地区出现洪水和山体滑坡;二是认为项目耗资巨大,最终将由纳税人承担;三是担心高铁建成后会影响当地交通运输业,导致许多司机失业。 更令人意外的是,法国里昂也同时出现了反对游行,与意大利的抗议活动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种高度一致的行动不禁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某种国际力量在操控。毕竟,新上台的意大利民粹党曾公开表示"不愿得罪盟友"。 面对两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原本充满希望的都灵-里昂高铁项目最终被搁置。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此极为不满,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现实。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抗议,法国召回了驻意大利大使,虽然仅仅一周后就恢复了正常。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意大利终止了与中国的合作,但他们似乎并未完全放弃高铁项目。2019年,意大利向中国订购了大型盾构机设备,显然是为那条阿尔卑斯山隧道做准备。中国方面也展现了商业智慧,没有因过去的不愉快拒绝交易。毕竟,生意就是生意,两国关系不应被单一项目的波折所定义。
欧洲国家对泽连斯基的态度一夜之间全部变了。欧洲三大实力国家,德国、法国、英国外
【107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