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之脊梁。 算盘当计算机,闹钟做火箭分离计时装置,手电筒灯丝成火箭点火装置,草包堆当火箭指挥部…… 这就是上世纪我国火箭研发时令人心酸的一幕,因为当时国家还处于一穷二白状态,又遭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所以火箭技术负责人王希季就用了这些土办法。 王希季出生于白族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中,早年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然而,一场水灾的到来,把父亲经商的货物给泡了个干净,家里因此债台高筑,家道中落。 但经历家庭变故的王希季并没有因此变得一蹶不振,他变得更加地努力学习,在高一时就参加了大学考试,并顺利考入了当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 大学期间,王希季学习的是电热领域,他一直想成为一个电力工程师,为祖国修建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发电厂。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王希季奔赴美国留学深造。 在美国,王希季学习热情不减反增,除了认真钻研书本上的知识,他还在下课后去工厂实习。 每天八小时,凌晨才入睡。 在留学期间,王希季当过锅炉工、电工、加水工,总之涉及电力方面知识的,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实践。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王希季获得了美国大学颁发的动力专业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证书。 就在他想进一步攻读博士的时候,一个消息的传来,让他喜极而泣。 那是一张刊载国际新闻的报纸,在报纸中,王希季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 而里面有两张图,一张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一张是解放军解放上海时在街道休息时的壮观场景。 回想起祖国过去那段艰难的岁月,军阀混战、日寇侵略、蒋介石的白色恐怖…… 这一切仍历历在目,可如今的祖国,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过去的屈辱与悲催,终将成为历史。 一想到这些,王希季就激动地双手忍不住颤抖,这一刻他等了太久了,他要回到祖国去,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回到祖国后,上级却给了他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新中国造火箭。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王希季认为既然国家选择了相信自己,那么,我就当全力以赴。 从那以后,王希季就开始踏入火箭这片未知的领域,晚上找资料自己学习,白天教年轻人,还要规划火箭研制进程。 一天都排的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来计算复杂的数据,把7元闹钟改造成火箭计时装置,将手电筒灯丝裹上硝化棉做成火箭点火装置,厕所改成实验室,用打气筒为火箭加压。 总之,为了造出火箭,王希季把什么土办法都用上了。 1960年,在王希季的领导下,我国第一颗探空火箭“T-7M”成功试射,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公里,可这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 之后,王希季还为祖国设立出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返回式卫星,参与了“东方红”卫星的发射研究任务…… 王希季是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他一直在践行他曾经说过的誓言:我愿做祖国太空路上的铺路石!
中国版“猎鹰9号”正式亮相!据悉,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的动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