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在报纸被公布,张大千将遗产分为了16份,其中15份是给陪伴张大千到最后的徐雯波和14位子女,余下一份,则给了一位远在北京的孤独老妇杨宛君。 杨宛君生在北京一个艺术味儿十足的家庭,父亲是月琴高手,家里天天有琴声飘着,艺术氛围浓得化不开。她从小跟着父亲学表演,13岁就登台,18岁时已经是京韵大鼓圈子里的一颗新星。1920年,她在一场演出中唱了“黛玉葬花”,那嗓子、那气场,把台下观众迷得不行,其中就有大画家张大千。当时的张大千已经被她的才艺勾了魂,演出完当晚没睡,画了她的模样,第二天就让人送去杨家,想认识认识这位才女。这事儿听着挺浪漫,但后面的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张大千那时候已经是个有名的画家,家里有两位太太,可他还是看上了杨宛君。杨宛君呢,才18岁,面对36岁的张大千,岁数差摆在那儿,加上他家里情况复杂,她心里有点打鼓。可张大千不是随便放弃的人,他直接派二太太黄素凝去提亲,还承诺用正妻的礼数迎娶她。这份诚意最后把杨宛君打动了,她点了头,成了张府的三太太。这段婚姻一开始看着挺美,可谁也没想到,后来的路会越走越坎坷。 刚结婚那会儿,张大千对杨宛君真是好得没话说。家里摆满了她喜欢的花,专门请了厨师做北方菜,外出采风也总带着她。1929年,张大千要去西北大漠画画,杨宛君二话不说跟着去了。那地方风沙大、条件差,她硬是陪了三年,期间张大千画了200多幅作品,名气更上一层楼。这段日子,杨宛君付出不少,可她没抱怨,毕竟那时候两人感情还算稳当。可惜,好景不长,日子久了,问题就出来了。 从西北回来后,杨宛君被风沙折腾得不轻,模样不如从前,张大千对她的心思也淡了。1933年,他碰上了18岁的徐雯波,年轻漂亮,又新鲜,张大千一下就动了心,铁了心要娶她做四太太。杨宛君死活不同意,可她一个人的反对哪拧得过张大千的决定?徐雯波进了门,杨宛君的地位更尴尬了。家里气氛变了味儿,她慢慢被冷落,心里那股憋屈可想而知。 到了1949年,国内局势乱成一团,张大千决定带着家人去台湾。可这时候,他只带了徐雯波和几个孩子,把杨宛君扔在了北京。她一个人留在老宅,身边没人,靠着点微薄的积蓄过日子。那年月,北京的冬天冷得刺骨,她的生活也一样冷清。张大千在台湾混得风生水起,家里热热闹闹,而杨宛君这边,却只有孤零零的影子陪着她。这一下,彻底把她推到了人生的低谷。 杨宛君在北京的日子不好过,没了舞台的光环,也没了丈夫的依靠。她守着老宅,靠回忆撑着,偶尔翻翻过去的东西,心里估计五味杂陈。张大千那边呢,艺术事业越来越牛,徐雯波一直陪着,家里子孙满堂。可杨宛君这边,34年过去了,连个音信都没等到。她没再嫁,也没出去找新生活,就这么默默熬着。这份坚持,说不上是倔强还是无奈,但确实让人唏嘘。 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走了,84岁,算是高寿。他死后,遗嘱一公开,所有人都愣了——遗产分成16份,15份给了徐雯波和14个儿女,最后一份,给了北京的杨宛君。那时候杨宛君66岁,孤身一人,收到这个消息时,心里肯定翻江倒海。遗产里有张大千的旧物,还有一封没拆的信,她没多说啥,就收起来放好了。这份遗产,像是一份迟了34年的交代,可对她来说,意义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 拿到遗产第二年春天,杨宛君在北京的老宅里走了,走得很安静。她没留下啥轰轰烈烈的话,就这么结束了传奇又苦涩的一生。她的故事后来传开了,有人感慨她的才华,有人叹息她的牺牲,还有人觉得她这一辈子太不值。可不管咋说,她用自己的方式活完了这一生,没向谁低头,也没抱怨啥。 张大千把遗产分给杨宛君的事儿,外面议论纷纷。有人猜他是良心发现,想弥补当年抛下她的事儿;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给自己的名声加点光彩,毕竟他活着的时候也没管过她。不管咋想,这份遗产至少让杨宛君的名字又被提起,让人知道她不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她跟张大千的纠葛,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张大千对杨宛君,肯定有过真心,不然也不会费那么大劲儿娶她。可他这人,太重自己的艺术和新鲜感了,杨宛君老了,他的心就跑了。徐雯波的出现,不是杨宛君不够好,而是张大千本性如此。他最后留遗产给她,多少有点愧疚的意思,但这愧疚来得太晚,对杨宛君来说,更像个形式。她守了34年,等来的不是团圆,而是一份遗产,这事儿想想都挺讽刺。 杨宛君不是那种只会依附别人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才华,也有自己的骄傲。她年轻时在京韵大鼓圈子里那么耀眼,后来陪张大千吃苦也不含糊。可惜,她的才华没机会再发光,人生全搭在了婚姻上。她这一生,像是被张大千的光环盖住了,可她本身的坚韧和牺牲,才是让人记住她的理由。
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在报纸被公布,张大千将遗产分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24 08:54:55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