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两位元帅夫人,坐在藤椅上的合影!一位是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她也是为数不多走完长征的女性,她穿着朴实和蔼可亲;另一位是陈老总的夫人张茜,她坐姿优雅,有着外交第一夫人的称号,二人都是了不起的进步女性! 康克清1906年出生在江西万安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吃饱饭都难。她没怎么读过书,但天生一股倔劲儿。14岁那年,她剪掉辫子,穿上粗布衣,跑去参加红军。那会儿红军里女的少,她扛着枪跟男兵一样冲锋陷阵,枪法还挺准,战友都服她。条件苦得要命,饿肚子是常事,鞋磨破了就光脚走,她愣是没掉过队。 18岁时,她跟朱德结婚,朱德比她大25岁。别看年龄差大,两人是真心互相扶持。1934年长征开始,她没犹豫,背上干粮就跟着队伍走。那路上有多难?雪山草地,风吹得人站不住,河水冰得刺骨,她咬着牙一步步熬过来。有回敌人偷袭,她趴在地上冷静开枪,打得对方不敢冒头。长征苦得她身体伤了根,后来没法生孩子,可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话,把心思全扑在革命上。 新中国成立后,康克清没闲着。她常去部队转悠,看看战士们缺啥少啥。有回听说宿舍漏雨,她二话不说跑去帮忙协调修房子,自己还上手干活。她还惦记着教育,喜欢去学校跟孩子们聊当年的事,告诉他们和平日子来得不易。晚年跟朱德住北京,日子过得简单,院子里种几棵枣树,挺安静。1975年朱德去世,她忍着悲痛接着干活。1992年,她因病去世,骨灰跟朱德放一块儿,八宝山里安安静静。 张茜1916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家里算得上书香门第,爹妈开明,书柜里满满当当。她从小脑子灵,读书厉害,上学时就爱琢磨事儿。后来在上海念书,接触到进步思想,学生运动她没少掺和。有回干地下工作,她把密信塞书里送出去,敌人查她都没抓到把柄,机灵得很。 1940年,她跟陈毅结了婚,不光是夫妻,还是工作上的好搭档。新中国成立后,她靠着流利的外语和学问,进了外交圈子。她跟陈毅一块儿出国,穿着旗袍大大方方,外宾都夸她有气质。有回接待外国人,她用英语聊得顺溜,愣是把气氛搞得热乎乎的。后来还用过法语,帮着解了好几回外交上的小疙瘩,挺给国家长脸。 1959年后,张茜没停下脚步。她当过上海市妇联主任,忙着帮妇女找工作、搞教育,会议上为基层女同志说话,嗓门挺大。1972年陈毅去世,她心里难受得不行,但收拾好情绪还是继续干。晚年她退下来,住上海一栋小楼,安安静静地跟儿女唠嗑,回忆过去。2006年,她走了,90岁,骨灰也放八宝山,跟陈毅埋一块儿。 1959年,新中国快满十岁了。那年夏天,康克清和张茜在中南海拍了那张合影。康克清一身灰中山装,朴实得像个老邻居;张茜穿淡蓝色旗袍,坐得端端正正,透着股优雅劲儿。她俩一个是朱德夫人,一个是陈毅夫人,身份不一般,可这照片不光是身份的象征,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女性的担当。 康克清是革命年代的代表。她走完长征,吃过枪子儿挨过饿,那种苦日子磨出来的硬气,多少人比不了。她身上有股子土味儿的实在劲儿,干啥都踏实。张茜呢,是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她靠脑子和学识,在外交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优雅里带着力量。她俩坐一块儿,就像把战争和和平、奋斗和建设串起来,挺有意思。 那会儿中国刚从战乱里爬出来,百废待兴。康克清跑基层、管后勤,张茜忙外交、搞妇联,俩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国家站稳脚跟。这张合影拍下来,不只是友谊的纪念,更像是个信号——中国女性不光能扛枪,也能撑起国际舞台。 1959年后,康克清还是老样子,低调得不行。她常穿着旧军装跑部队,鞋底沾泥也不在意。有回去食堂看战士吃饭,自己端碗尝了口粥,觉得不行就帮着改善伙食。她还爱往学校跑,拿本旧书给孩子讲故事,讲得眉飞色舞。晚年跟朱德住老宅,日子平淡,1975年朱德走了,她没多哭,忙着收拾东西接着干。身子骨弱了,她拄拐杖还去开会,1992年病倒,走前叮嘱家里别铺张,骨灰放八宝山,跟朱德挨着。 张茜1959年后也没闲着。她在外交场上忙活,1961年有回宴会,她用法语跟外宾聊,化解了个小误会,挺厉害。她当妇联主任时,替妇女说话说得掷地有声。1972年陈毅去世,她难过得不行,但没垮,收拾好心情接着跑社会工作。晚年退下来,住上海小楼,阳台养几盆花,安静地跟儿女聊过去。2006年,她因病去世,90岁,骨灰跟陈毅放一块儿,八宝山里挺安详。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