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打算处死旧臣夏原吉。夏原吉说:“我自知必死,但能否宽限三天,让我把这些账目算完?”朱棣一听都愣住了,都什么时候了,这人不求饶命,还想着工作? 公元1402年,南京城被燕王朱棣的兵马攻破,这场持续四年的皇位争夺战终于落幕,建文朝廷的旧臣们面临着生死抉择。 然而,在这群惶惶不安的官员中,有个叫夏原吉的户部侍郎,却用出人意料的举动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原吉出身湖南湘阴的普通人家,靠着勤学苦读考取功名。 从基层税吏做到户部侍郎,靠的是二十年如一日核对账本的细致,处理钱粮事务的谨慎,就连休息的时候也在衙门里整理户籍档案。 当朱棣的军队冲进南京城时,六部衙门乱作一团,同僚们或仓皇逃命,或忙着准备降表。 夏原吉却像往常那样坐在户部值房,面前摊着没算完的漕运账册。 刀剑碰撞声从宫墙外传来时,他正在用红笔批注浙江某县多缴的三十石粮税。 新登基的永乐皇帝在奉天殿召见前朝旧臣,当侍卫押着夏原吉上殿时,这个瘦小的文官怀里还抱着几本账簿。 朱棣问他有何遗言,他竟请求宽限三日了结手头公务,当时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人疯了,但皇帝居然点头应允。 接下来的三天,南京城里忙着改换旗帜,夏原吉却在户部库房清点账目。 他不仅核完了漕运账册,还把各地税银的存余数目做成总表。 当他把足有半人高的账本呈给新君时,朱棣发现里面连前朝官员贪墨的线索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没曾想这个较真到不要命的举动,让夏原吉不仅保住性命,还当上了永乐朝的户部尚书。 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经过四年战乱,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各地税赋混乱不堪。 他索性带着属官吃住在衙门,花半年时间重建了全国财政档案,开创了明朝著名的"黄册制度"。 在往后二十多年里,夏原吉成了朝廷的钱袋,修北京城时,他发明了"分段承包"的工程拨款法,编《永乐大典》时,他设计出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方案。 最让百姓称道的是漕运改革,通过重新规划运河路线,每年为朝廷节省七万民夫的徭役。 不过,他也有犯倔的时候,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前,夏原吉在朝会上算了笔明白账:连续四次北伐耗银九百余万两,相当于全国三年税赋。 他捧着账本直谏:"今粮储不足,民力凋敝,宜且休养数年。"这话戳中了皇帝的痛处,夏原吉当场被革职下狱。 诏狱里的日子不好过,狱卒克扣伙食,冬天不给炭火,可他还在用草棍在地上演算,推敲如何平衡北方军屯与江南税赋的关系。 直到朱棣在榆木川病重,才想起这个敢说真话的老臣,临终前嘱咐太子:"夏某乃先帝遗臣,可用以安民。" 仁宗继位后,夏原吉官复原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请减免山东、河南等地赋税,把宫里省下的三十万两银子充作赈灾款。 七十岁高龄时仍坚持到黄河决口处督工,最终病逝在治河工地上,朝廷按例要给他追封谥号,老百姓却早就在运河两岸给他立了生祠。 这个从刀口下捡回性命的户部小官,用他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大明王朝,他设计的财政制度沿用了近百年,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还能找到遗迹。 史家评价他"执拗于数字却心怀苍生",正是这份把账本看得比性命还重的执着,让他在改朝换代的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成就了古代文官"为民请命"的典范。
一次酒席上,朱棣对兵部尚书金忠说:“眼看你就快六十岁了,至今膝下无一儿半女,朕看
【10评论】【19点赞】